2025年广东考生多少分能上安徽财经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安徽财经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安徽财经大学在广东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广东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安徽财经大学
2025年广东高考考生要想上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25分左右(位次25006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32分左右(位次96195名左右)。
1、2024年安徽财经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23分(位次25893),物理类为529分(位次100521)。
2、2023年安徽财经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27分(位次24642),物理类为535分(位次93420)。
3、2022年安徽财经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28分(位次22654),物理类为540分(位次83884)。
注:以上只是广东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安徽财经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安徽财经大学在广东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523 | 25893 | 428 |
2024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533 | 21546 | 428 |
2023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527 | 24642 | 433 |
2023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528 | 24204 | 433 |
2022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528 | 22654 | 437 |
2022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529 | 22123 | 437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29 | 100521 | 442 |
2024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31 | 96669 | 442 |
2024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36 | 89265 | 442 |
2023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35 | 93420 | 439 |
2023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36 | 91445 | 439 |
2023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36 | 92589 | 439 |
2022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40 | 83884 | 445 |
2022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41 | 81652 | 445 |
2022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41 | 81598 | 44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广东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财经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安徽财经大学简介
安徽财经大学于1959年始建于合肥,时名安徽财贸学院,1961年学校迁址素有“珍珠城”美誉的淮河流域中心城市蚌埠。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国内贸易部,2000年2月国务院决定,安徽财贸学院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经教育部批准,2004年5月学校更名为安徽财经大学。目前,学校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现拥有蚌埠龙湖东、西两个校区和合肥高等研究院,占地面积1450余亩,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学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百佳食堂”、首届“安徽省文明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称号。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建校以来,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学校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一本批次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9922人,继续教育学生1万余人。现有50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一流专业占比位居安徽省高校第2。现有13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成绩,位列2018至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人文社科类高校第3。学校不断推进知识探究、能力提升、素质培养、人格养成“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新文科”“新工科”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实践“新经管”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跨界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现拥有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重点智库、安徽省重点智库、安徽省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12个,校级特色科研创新平台42个。近五年,学校累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1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位居安徽省高校前3、全国财经类高校前列,连续五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多项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安徽省社会科学奖等科研奖项;多项智库成果获中央和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学校立足自身特色,适应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财经高端智库,出版发布《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中国合作经济发展报告》等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科研特色品牌日益彰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