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疆考生多少分能上重庆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重庆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重庆大学在新疆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新疆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重庆大学
2025年新疆高考考生要想上重庆大学本科批:文科预估需549分左右(位次383名左右),理科预估需436分左右(位次11368名左右)。
1、2024年重庆大学在新疆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2分(位次486),物理类为435分(位次1559)。
2、2023年重庆大学在新疆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50分(位次562),物理类为437分(位次1325)。
3、2022年重庆大学在新疆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0分(位次529),物理类为431分(位次1273)。
注:以上只是新疆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重庆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重庆大学在新疆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新疆(历史类) | 本一 | 542 | 486 | 425 |
2023 | 新疆(历史类) | 本一 | 550 | 562 | 458 |
2022 | 新疆(历史类) | 本一 | 530 | 529 | 44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 | - | - | 390 |
2024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 | 556 | 1885 | 390 |
2024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单列类外语) | 435 | 1559 | 390 |
2023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 | - | - | 396 |
2023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 | 545 | 2435 | 396 |
2023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单列类外语) | 437 | 1325 | 396 |
2022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 | 483 | 6215 | 400 |
2022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 | 531 | 2492 | 400 |
2022 | 新疆(物理类) | 本一(单列类外语) | 431 | 1273 | 40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新疆高考多少分能上重庆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重庆大学简介
重庆大学是中央直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办于1929年,提出建设“完备弘深之大学”的愿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成为文理工商法医各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恢复调整和改革建设,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98年获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原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目标不懈奋进。
按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推动交叉”的思路,坚持学科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健全适应科技高速变革的学科优化布局机制以及适宜产生未来引领学科的体制机制,建立一流的学科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体系,着力构建一流学科生态。实施六类学科重点建设项目,持续加大推进一流学科、I类优势学科以及“先进制造”“智慧能源”“新型城镇化”三大学科群建设。高起点推进医学学科加快发展。实施“基础文科振兴行动计划”“基础理科卓越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基础学科整体发展水平。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工程学进入ESI世界前1‱,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稳居ESI世界前1‰,16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50名。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系统构建起“3+7”人事人才制度体系和人才引育“金字塔”,积极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氛围,以先进体制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持续汇聚的内生动力。现有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包括9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300余人次,博士生导师19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200余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