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考生多少分能上淮北师范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淮北师范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淮北师范大学在湖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湖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淮北师范大学
2025年湖北高考考生要想上淮北师范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32分左右(位次13241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23分左右(位次69641名左右)。
1、2024年淮北师范大学在湖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3分(位次10926),物理类为521分(位次71942)。
2、2023年淮北师范大学在湖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4分(位次12136),物理类为520分(位次66187)。
3、2022年淮北师范大学在湖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1分(位次12549),物理类为486分(位次72953)。
注:以上只是湖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淮北师范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淮北师范大学在湖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43 | 10926 | 432 |
2024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51 | 9214 | 432 |
2023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34 | 12136 | 426 |
2023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47 | 9417 | 426 |
2023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49 | 9007 | 426 |
2023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52 | 8467 | 426 |
2022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31 | 12549 | 435 |
2022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37 | 11005 | 435 |
2022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41 | 10024 | 435 |
2022 | 湖北(历史类) | 本科 | 542 | 9775 | 43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521 | 71942 | 437 |
2024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527 | 67041 | 437 |
2023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520 | 66187 | 424 |
2023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521 | 65483 | 424 |
2023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528 | 60759 | 424 |
2022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486 | 72953 | 409 |
2022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494 | 67256 | 409 |
2022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495 | 66552 | 409 |
2022 | 湖北(物理类) | 本科 | 497 | 65152 | 40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湖北高考多少分能上淮北师范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淮北师范大学简介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2018年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现有专任教师1480人,其中有博士740余人(含在读博士)、硕士66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30余人。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9人,省模范教师1人,省先进工作者1人,省劳动模范1人,省三八红旗手2人,省教学名师43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人,省级教坛新秀48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人,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18人。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与地方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育了一批融实习教学与就业实训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实习、就业、创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