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考生多少分能上厦门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厦门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厦门大学在天津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厦门大学
2025年天津高考考生要想上厦门大学本科批:综合类预估需647分左右(位次2912名左右)。
1、2024年厦门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626分(位次6258)。
2、2023年厦门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648分(位次3797)。
3、2022年厦门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660分(位次3459)。
注:以上只是天津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厦门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厦门大学在天津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综合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26 | 6258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2 | 3598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4 | 3326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8 | 2809 | 475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8 | 3797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50 | 3509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54 | 3018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58 | 2568 | 472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60 | 3459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64 | 2972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66 | 2718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71 | 2169 | 46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能上厦门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厦门大学简介
学校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彰显“海峡、海丝、海洋”办学特色,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设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共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效显著。建校以来,已先后为国家输送了50多万名优秀人才。现有在校学生4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1000余人、硕士研究生19000余人、博士研究生5700余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优秀原则和创新实践研究典型案例”,是中国也是东亚地区唯一入选高校。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2022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8个学科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1个专业(13个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2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现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入选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46名教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以有组织科研推进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创新研发中心1个。学校牵头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被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方案,成为碳中和领域我国第一个获联合国批准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