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考生多少分能上上饶师范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上饶师范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上饶师范学院在湖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湖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上饶师范学院
2025年湖南高考考生要想上上饶师范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68分左右(位次39433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53分左右(位次148462名左右)。
1、2024年上饶师范学院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51分(位次48434),物理类为454分(位次147927)。
2、2023年上饶师范学院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0分(位次33053),物理类为448分(位次133739)。
3、2022年上饶师范学院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90分(位次32084),物理类为460分(位次113110)。
注:以上只是湖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上饶师范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上饶师范学院在湖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南(历史类) | 本科 | 451 | 48434 | 438 |
2024 | 湖南(历史类) | 本科 | 483 | 32241 | 438 |
2023 | 湖南(历史类) | 本科 | 470 | 33053 | 428 |
2023 | 湖南(历史类) | 本科 | 482 | 27391 | 428 |
2022 | 湖南(历史类) | 本科 | 490 | 32084 | 45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54 | 147927 | 422 |
2024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69 | 127507 | 422 |
2024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84 | 107837 | 422 |
2023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48 | 133739 | 415 |
2023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60 | 120948 | 415 |
2023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67 | 113610 | 415 |
2023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69 | 111543 | 415 |
2023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71 | 109561 | 415 |
2022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60 | 113110 | 414 |
2022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461 | 111979 | 414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上饶师范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上饶师范学院简介
上饶师范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上饶师专,1959年更名为赣东北大学,文革期间停办。1977年复校,2000年3月经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上饶师范学院。2005年11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7年11月,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获批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2个国家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获批体育教育、物理学、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和书法学等7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70个省级本科教学工程(质量工程)项目。设有15个二级学院,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产业学院1个。有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学报编辑部等教学教辅机构。有朱子学研究所、方志敏精神与赣东北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书法教育研究所、南方油茶科学研究所等30多个科研机构和9个学术工作室。《朱子学研究》入选CSSCI集刊。有省一流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科研平台17个(含共建),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各类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基地(中心)8个、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与南京大学共建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此外,参与其他单位联合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10余所高校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办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