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考生多少分能上兰州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兰州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兰州大学在天津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兰州大学
2025年天津高考考生要想上兰州大学本科批:综合类预估需629分左右(位次5520名左右)。
1、2024年兰州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628分(位次5851)。
2、2023年兰州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631分(位次6479)。
3、2022年兰州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641分(位次6376)。
注:以上只是天津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兰州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兰州大学在天津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综合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28 | 5851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31 | 5291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32 | 5144 | 475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31 | 6479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32 | 6310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32 | 6310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35 | 5753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37 | 5444 | 472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1 | 6376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1 | 6376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2 | 6198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5 | 5690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7 | 5404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49 | 5070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650 | 4913 | 46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能上兰州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兰州大学简介
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
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学校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建设2个、参与共建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2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1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1个,老龄科研基地1个,中国梦研究中心1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