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高考理科考生541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41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四川理科541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四川高考理科54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四川高考理科54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山东财经大学(公办)、西南医科大学(公办)、四川外国语大学(公办)、浙江工商大学(公办)、苏州科技大学(公办),一共50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四川高考理工类541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四川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41分的院校一共有16所。其中公办院校15所,民办院校1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16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山东财经大学 | 公办 | 理科 | 本一 | 541/81017 |
2024 | 天津理工大学 | 公办 | 理科 | 本二 | 541/81017 |
2024 | 西南医科大学 | 公办 | 理科 | 本一 | 541/81017 |
2023 | 空军军医大学 | 公办 | 理科 | 本一 | 541/63567 |
2023 | 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 | 公办 | 理科 | 本一 | 541/63567 |
2023 | 西华大学 | 公办 | 理科 | 本一 | 541/63567 |
2022 | 燕山大学 | 公办 | 理科 | 本一 | 541/58552 |
2022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公办 | 理科 | 本一 | 541/58552 |
2022 | 苏州科技大学 | 公办 | 理科 | 本一 | 541/58552 |
在四川理科541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6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四川高考理科541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四川高考理科541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西南石油大学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2013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入选该工程的100所高校之一。2017年9月,入选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在成都招收643名首届学生,随后委派基建司司长马载同志率领一批年轻专家和干部职工奔赴南充,筹划学院的创建工作。9月20日、石油工业部会同教育部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成立四川石油学院。从此、学校伴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建设发展、开始了先有学生后建学校的破常规办学实践。
2、西华大学简介
西华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拥有郫都、宜宾、彭州、人南、易三仓(泰国)五个校区,校园面积近4000亩,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雅宜人,设施设备齐全先进,图书文献资源丰富,荣获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状、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园、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建校6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秉持“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秉承“育人为本、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内涵提升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办学声誉卓著。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任志锋、东方电气集团首席专家石清华、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等校友为代表的各类人才31万余名,已经成为四川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四川省和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学校由中国气象局划转四川省,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15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校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国家中西部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是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四川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理事长单位。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借鉴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起“三段培养、两次分流,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具有健康心智体魄、良好人文素质、系统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现有19个学院(部、中心),招生本科专业53个,2.5万余名全日制在校生。3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16个;17个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其中国家级8个;9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