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考生多少分能上中南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中南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中南大学在四川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中南大学
2025年四川高考考生要想上中南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79分左右(位次3638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95分左右(位次29514名左右)。
1、2024年中南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84分(位次3014),物理类为611分(位次19766)。
2、2023年中南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80分(位次3348),物理类为596分(位次24275)。
3、2022年中南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83分(位次4076),物理类为579分(位次30121)。
注:以上只是四川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中南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中南大学在四川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29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84 | 3014 | 529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96 | 1657 | 529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2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80 | 3348 | 52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92 | 1803 | 527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83 | 4076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601 | 1690 | 538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1 | 19766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20 | 15090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32 | 10024 | 539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96 | 24275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0 | 17574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40 | 6899 | 520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79 | 30121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0 | 18307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6 | 11540 | 51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南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中南大学简介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设有30个二级学院,拥有享“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湘雅口腔医院。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1个。
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1个,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研究机构数16个。2000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1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一等奖(含特等奖、创新团队奖)18项。10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