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贵州高考历史类考生604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604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贵州历史类604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贵州高考历史类604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贵州高考历史类604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东南大学(公办)、重庆大学(公办)、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办)、兰州大学(公办)、中央民族大学(公办),一共908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贵州高考文史类604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贵州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04分的院校一共有13所。其中公办院校13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13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东南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04/1509 |
2024 | 重庆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04/1571 |
2024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04/1566 |
2023 |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604/1822 |
2023 | 郑州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604/1811 |
2023 | 首都师范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604/1847 |
2022 | 北京化工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604/1973 |
2022 | 中国药科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604/1986 |
2022 | 中国矿业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604/1956 |
在贵州历史类604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3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贵州高考历史类604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贵州高考历史类604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郑州大学简介
郑州大学(简称郑大,英文简称:ZZU)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兴办,法定住所地为河南省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学校总占地面积6100余亩,主校区位于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主校区南校园位于郑州市大学北路75号,主校区北校园位于郑州市文化路97号,主校区东校园位于郑州市大学北路40号,主校区西校园位于郑州市科学大道157号;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洛阳)位于洛阳市周山大道6号。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4.4万余人、研究生2.6万余人,以及来自96个国家的留学生2700余人。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河南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开启了河南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原郑州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96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63年,原名郑州工学院,1996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大学,是原化工部直属重点院校;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和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建新郑州大学。教育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嵇文甫教授,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耐火材料专家钟香崇院士,土木工程专家孙国梁教授,耳鼻咽喉科专家董民声教授,食管细胞学创始人沈琼教授,人体寄生虫学专家苏寿汦教授,南阳作家群代表人物二月河教授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都曾在此弘文励教。
2、首都师范大学简介
首都师范大学建于195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05年成立的通州师范,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市与教育部“省部共建”高校。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十年来已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二十余万名,是北京市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首都师大附中、首都师大附属育新学校等附属学校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基地,首都师大附中是北京市首批市级重点中学和示范性高中校。
3、北京化工大学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
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现有教职工27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8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其他国家院士5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8人次,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四青”人才75人次,“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7人(含青年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