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考生多少分能上南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南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南开大学在河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开大学
2025年河南高考考生要想上南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623分左右(位次567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639分左右(位次5885名左右)。
1、2024年南开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21分(位次652),物理类为643分(位次5177)。
2、2023年南开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20分(位次1954),物理类为638分(位次5568)。
3、2022年南开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92分(位次1853),物理类为587分(位次23098)。
注:以上只是河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南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南开大学在河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 | - | 521 |
2024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21 | 652 | 521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20 | 1954 | 547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39 | 700 | 547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46 | 453 | 547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592 | 1853 | 527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11 | 588 | 527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12 | 554 | 527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 | - | 511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43 | 5177 | 511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51 | 3608 | 511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38 | 5568 | 514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46 | 3921 | 514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49 | 3414 | 514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587 | 23098 | 509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13 | 9522 | 509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43 | 2458 | 50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南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南开大学简介
南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学校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由近代爱国教育家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建南开特色“公能”素质教育体系。学校有在籍学生34806人,其中本科生17339人、硕士研究生11863人、博士研究生5604人。有本科专业8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不在一级学科覆盖下的二级博士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6个,“强基计划”专业7个,各类国家级实验教学、教材建设、文化传承、创新创业等基地平台10余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9门,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9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8项。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学校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前沿科学中心1个,自然科学类省部级科研基地80余个,积极推进基础研究中心、交叉科学中心等培育建设。周其林院士领衔项目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学校发挥哲学社会科学重镇优势,积极服务新时代治国理政,推动文化文明繁荣发展。学校现有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人文社科类省部级科研机构50余个,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数量稳居全国高校前茅,一批优秀智库成为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人才库”。学校全面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