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考生多少分能上金陵科技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金陵科技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金陵科技学院在四川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金陵科技学院
2025年四川高考考生要想上金陵科技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52分左右(位次80432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67分左右(位次182767名左右)。
1、2024年金陵科技学院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9分(位次57442),物理类为454分(位次200460)。
2、2023年金陵科技学院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55分(位次79671),物理类为462分(位次154122)。
3、2022年金陵科技学院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57分(位次82170),物理类为444分(位次165571)。
注:以上只是四川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金陵科技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金陵科技学院在四川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479 | 57442 | 457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510 | 32170 | 45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455 | 79671 | 458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503 | 36796 | 45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457 | 82170 | 466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523 | 27833 | 466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454 | 200460 | 45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532 | 92017 | 459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462 | 154122 | 433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512 | 92777 | 433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444 | 165571 | 426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497 | 102386 | 426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金陵科技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金陵科技学院简介
金陵科技学院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任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创始单位、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主席单位。202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新中国第一所全日制城市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和1958年成立、1984年复建的南京市农业专科学校。2002年6月经教育部和省市政府批准,两校合并筹建金陵科技学院,2005年3月正式成立。
学校秉承“厚德兴业”校训,坚持“需求导向,能力为本,知行合一,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用得好、站得住、有作为、受欢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网络化课程建设一直领跑全国同类院校,其中6门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72门慕课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71门在线课程在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上线。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学校大力扶持师生创业实践,国家级众创空间“金科创客汇”入驻孵化了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省民营科技企业。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累计为社会输送了13.4万余名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深受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坚持发展科技为第一要务,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前瞻性新技术研发,以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全力提升科技研发和服务能力。近三年获得授权专利近1000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纵横向项目2400余项,3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学校积极主动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建设有江苏省数字技术与产业经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市级以上产学研合作科技平台76个,一批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科教服务、知识产权培训等社会服务工作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学校荣获“江苏省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先进单位”“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等奖项,成立20余年的农科教讲师团荣获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