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西考生多少分能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广西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广西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5年广西高考考生要想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46分左右(位次6946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52分左右(位次24823名左右)。
1、2024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61分(位次4836),物理类为518分(位次44178)。
2、202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1分(位次9181),物理类为549分(位次16122)。
3、2022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广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77分(位次3319),物理类为553分(位次13650)。
注:以上只是广西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广西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西(历史类) | 本科 | 561 | 4836 | 400 |
2023 | 广西(历史类) | 本一 | 541 | 9181 | 528 |
2022 | 广西(历史类) | 本一 | 577 | 3319 | 532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18 | 44178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75 | 15077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80 | 13235 | 371 |
2024 | 广西(物理类) | 本科 | 594 | 9009 | 371 |
2023 | 广西(物理类) | 本一 | 549 | 16122 | 475 |
2022 | 广西(物理类) | 本一 | 553 | 13650 | 47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广西高考多少分能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A类建设高校。学校因服务新中国国家战略和国民经济建设需求而生,1960年设立南京大学气象学院(学校前身),隶属原中央(军委)气象局,1963年独立建校为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列入全国重点大学,2000年划转江苏省人民政府主管,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实现了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国家海洋局等多方共建。现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
学校坚持科教融合理念,教学科研资源丰富。全国唯一省属院校首批入选大气科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批计算机科学、数学江苏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3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分别通过英国皇家学会和CLIP国际认证,3个专业获批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3个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设大气科学拔尖班、华为实验班、腾讯实验班、京东实验班、国科大联培班、社科大联培班、奇安信英才班、海康威视英才班等。31门课程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1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获批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以及4门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获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建有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数字取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利部水文气象灾害机理与预警重点实验室(筹)、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生态系统碳源汇重点开放实验室(培育类)等4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建有“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和“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教育部首批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获批中国科协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021-2025年度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建有中国科协科普中国共建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和4个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大气科学学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阅江学刊》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265万余册,数据库总量近60种,中外电子图书199万余种,电子期刊227万余册,年订阅纸质中外期刊996种,是国内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高校图书馆。
学校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恪守“明德格物、立己达人”的校训,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拔尖精英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国际化人才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等众多竞赛最高奖项。毕业班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奖项超60%。学校位列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第33位。近三年,研究生省级以上竞赛获奖614项,其中,国家级获奖251项。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5%以上,升学率(含出国)43.04%以上。建校以来,已培养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校友中涌现出一批两院院士、部委领导、央企高管、战略专家、国际组织官员等杰出人才,众多校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气象行业的业务骨干和科研精英,学校被誉为“气象人才的摇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