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考生多少分能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湖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湖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5年湖南高考考生要想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93分左右(位次2624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600分左右(位次14033名左右)。
1、202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93分(位次2624),物理类为597分(位次15383)。
2、2023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91分(位次2454),物理类为602分(位次14370)。
3、2022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湖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81分(位次2464),物理类为583分(位次14295)。
注:以上只是湖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湖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南(历史类) | 本科 | 593 | 2624 | 438 |
2023 | 湖南(历史类) | 本科 | 591 | 2454 | 428 |
2022 | 湖南(历史类) | 本科 | 581 | 2464 | 45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597 | 15383 | 422 |
2024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603 | 13129 | 422 |
2024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615 | 9173 | 422 |
2024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620 | 7783 | 422 |
2023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602 | 14370 | 415 |
2023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614 | 10060 | 415 |
2023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620 | 8280 | 415 |
2022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583 | 14295 | 414 |
2022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586 | 13118 | 414 |
2022 | 湖南(物理类) | 本科 | 598 | 8925 | 414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湖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入选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2月、2021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民航局先后签署协议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苏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校现启用明故宫、将军路、天目湖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46亩,建筑面积189.3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收藏316.8万余件印刷型文献、170个中外文数据库,1366万余册各类电子型及数字型文献信息资源。现有教职工3708人,其中专任教师2321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603人,博士生导师650人,院士、外籍院士及“钱伟长讲座教授”院士35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7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152人次,入选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近千余人次。现有学生38889人(其中本科生19485人,研究生18586人,学位留学生818人)。
学校科学研究能力持续增强。建校以来,学校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791项,其中国家奖82项,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取得了“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 “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 “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成果。在国防科技领域,学校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有多项技术在“嫦娥”系列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民经济领域,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了“国际创新港+校地研究院+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机构”成果转化模式,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