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考生多少分能上江苏师范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江苏师范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江苏师范大学在甘肃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甘肃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江苏师范大学
2025年甘肃高考考生要想上江苏师范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04分左右(位次8223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28分左右(位次65056名左右)。
1、2024年江苏师范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6分(位次3577),物理类为501分(位次32405)。
2、2023年江苏师范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03分(位次5207),物理类为426分(位次37192)。
3、2022年江苏师范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92分(位次6359),物理类为438分(位次35650)。
注:以上只是甘肃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江苏师范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江苏师范大学在甘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甘肃(历史类) | 本科 | 546 | 3577 | 421 |
2024 | 甘肃(历史类) | 本科 | 560 | 2559 | 421 |
2023 | 甘肃(历史类) | 本二 | 503 | 5207 | 420 |
2022 | 甘肃(历史类) | 本二 | 492 | 6359 | 42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501 | 32405 | 370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509 | 29328 | 370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532 | 21256 | 370 |
2023 | 甘肃(物理类) | 本二 | 426 | 37192 | 337 |
2022 | 甘肃(物理类) | 本二 | 438 | 35650 | 34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江苏师范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江苏师范大学简介
江苏师范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1952年创办于江苏无锡,战功卓著的刘先胜中将为首任校长。1956年正式纳入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招生。1957年成立江苏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北迁徐州,1959年与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徐州师范学院。60年代初,全国高校布局调整,周恩来总理指示:“徐州地区地域辽阔,要有大学”,学校因此得以保留。从此,学校扎根苏北,艰苦创业,逐步发展。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4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以原徐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基础设立徐州师范专科学校,1989年该校并入我校。1996年学校更名为徐州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所属的徐州工业学校并入。2011年学校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建校以来,全校师生秉承“崇德厚学,励志敏行”的校训,经过不懈努力,各项事业都有了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学校现有2个学科入榜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个学科入榜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中国语言文学进入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2%。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8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四期建设工程,10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发改委科技创新平台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33个。近五年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9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8项(重大项目11项、领军人才项目2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1项(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杰青2项,国家优青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发表Science、Nature、PNAS等国际一流期刊论文24篇。2020年首次以第一单位、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部级科研奖励14项。35个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拥有2个江苏省重点培育建设智库,在“一带一路”研究及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智库成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获首届“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报告奖”。
学校注重政产学研合作,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攻关,鼓励学科交叉融合,致力服务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搭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平台,建立和完善了以政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的技术转移体系。与徐州、连云港、泰州等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200余家。技术转移中心获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百强机构”荣誉称号。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乡村卓越教师教育联盟。获批设立淮海经济区首家雅思考点。2017年获批江苏省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基地,2021年获批全国首批“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