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考生多少分能上安徽医科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安徽医科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安徽医科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安徽医科大学
2025年安徽高考考生要想上安徽医科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03分左右(位次28252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93分左右(位次136569名左右)。
1、2024年安徽医科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8分(位次38292),物理类为519分(位次100510)。
2、2023年安徽医科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02分(位次22165),物理类为491分(位次91531)。
3、2022年安徽医科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25分(位次20132),物理类为492分(位次95240)。
注:以上只是安徽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安徽医科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安徽医科大学在安徽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安徽(历史类) | 本科 | 478 | 38292 | 462 |
2024 | 安徽(历史类) | 本科 | 517 | 22866 | 462 |
2024 | 安徽(历史类) | 本科 | 551 | 12419 | 462 |
2023 | 安徽(历史类) | 本一 | 502 | 22165 | 495 |
2023 | 安徽(历史类) | 本一 | 517 | 16231 | 495 |
2022 | 安徽(历史类) | 本一 | 525 | 20132 | 523 |
2022 | 安徽(历史类) | 本一 | 531 | 16611 | 52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19 | 100510 | 465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27 | 90099 | 465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33 | 82423 | 465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39 | 76174 | 465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629 | 11626 | 465 |
2023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491 | 91531 | 482 |
2023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09 | 74317 | 482 |
2022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492 | 95240 | 491 |
2022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09 | 76606 | 491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安徽高考多少分能上安徽医科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安徽医科大学简介
安徽医科大学是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是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安徽省共建高校,是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学校前身是1926年始创于上海的东南医科大学,1949年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学校2019年获批我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和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22年入选教育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名单。作为安徽省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学校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卫生健康事业的开创者、孕育者和引领者,也是安徽省医学教育中心、医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学校建有安徽省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1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炎症免疫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已于2021年7月通过科技部评审。建有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这一我省唯一转化医学研究领域实体机构,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高校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立项数连续四年突破百项,近五年累计获得资助2.66亿元,2022年我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实现零的突破;2023年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2项,获批资助直接经费6661万元,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均取得历史新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连续七年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
学校坚持开门开放办学,坚持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校地、校院和校企广泛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布局,成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副主席单位。加快融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打造大健康研究院健康大数据与群体医学研究所、安徽省转化医学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采取“学院+中心”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模式,积极推进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建设,为推动我省医学教育创新、支撑大健康产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学校建有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体系,拥有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