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考生多少分能上山西大同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山西大同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山西大同大学在福建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福建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山西大同大学
2025年福建新高考考生要想上山西大同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03分左右(位次11864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93分左右(位次79486名左右)。
1、2024年山西大同大学在福建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93分(位次13786),理科为521分(位次59780)。
2、2023年山西大同大学在福建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98分(位次13730),理科为496分(位次57790)。
3、2022年山西大同大学在福建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08分(位次16440),理科为492分(位次56583)。
注:以上只是福建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山西大同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山西大同大学在福建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福建(文科) | 本科 | 493 | 13786 | 431 |
2024 | 福建(文科) | 本科 | 504 | 11765 | 431 |
2023 | 福建(文科) | 本科 | 498 | 13730 | 453 |
2023 | 福建(文科) | 本科 | 503 | 12787 | 453 |
2022 | 福建(文科) | 本科 | 508 | 16440 | 468 |
2022 | 福建(文科) | 本科 | 510 | 15865 | 468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福建(理科) | 本科 | 521 | 59780 | 449 |
2024 | 福建(理科) | 本科 | 540 | 47105 | 449 |
2024 | 福建(理科) | 本科 | 543 | 45135 | 449 |
2023 | 福建(理科) | 本科 | 496 | 57790 | 431 |
2023 | 福建(理科) | 本科 | 517 | 45742 | 431 |
2022 | 福建(理科) | 本科 | 492 | 56583 | 428 |
2022 | 福建(理科) | 本科 | 503 | 50379 | 428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福建高考多少分能上山西大同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山西大同大学简介
山西大同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由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筹建,2006年正式挂牌成立。2016年入选山西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山西省唯一的厅市共建高校,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21年成为山西省首批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
2021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新时代“三步走”战略,到2025年全面达到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标准,成为山西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龙头;到2030年,主要办学指标和整体实力明显提升,进入晋冀蒙同类大学第一方阵;到2035年,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达到省内外领先地位,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对地方产业支撑力、贡献度更加突出,成为晋冀蒙一流的地方性应用型综合大学。“十四五”时期,学校牢固树立“让每个师生都拥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办学理念,紧扣“兴文科、强医学、振工科、精师范”的学科发展思路,深化实施“1310”战略,紧抓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主线,聚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治理能力三大战略重点,实施思想引领、学科优化、专业革新、教学质量、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引育、文化创新、治理效能、支撑保障等十大提升工程,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战略执行,努力培养更多具备“时代特征、大同特点、同大特质、区域需求、行业认可”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增强有组织科研能力,支撑高水平自立自强。聚焦山西战略新兴产业创新需求,深化实施“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强化工程”,增强科技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贡献度。建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智库,9个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批准的科研机构及20个市校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近五年,主持校外科研项目149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部委级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4580余篇,其中中文优秀学术论文875篇、外文优秀学术论文995篇;出版著作294余部;获省级科研奖项54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