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考生多少分能上河南科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河南科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河南科技大学在湖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湖北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河南科技大学
2025年湖北新高考考生要想上河南科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38分左右(位次11809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30分左右(位次63925名左右)。
1、2024年河南科技大学在湖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49分(位次9638),理科为533分(位次62093)。
2、2023年河南科技大学在湖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41分(位次10604),理科为527分(位次61396)。
3、2022年河南科技大学在湖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38分(位次10757),理科为509分(位次56739)。
注:以上只是湖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河南科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河南科技大学在湖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北(文科) | 本科 | 549 | 9638 | 432 |
2023 | 湖北(文科) | 本科 | 541 | 10604 | 426 |
2022 | 湖北(文科) | 本科 | 538 | 10757 | 435 |
2022 | 湖北(文科) | 本科 | 538 | 10757 | 43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33 | 62093 | 437 |
2024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44 | 53258 | 437 |
2024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53 | 46538 | 437 |
2023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27 | 61396 | 424 |
2023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29 | 60122 | 424 |
2023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39 | 53525 | 424 |
2023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39 | 53525 | 424 |
2023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52 | 45279 | 424 |
2023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57 | 42153 | 424 |
2023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82 | 27991 | 424 |
2022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09 | 56739 | 409 |
2022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14 | 53202 | 409 |
2022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17 | 51078 | 409 |
2022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25 | 45487 | 409 |
2022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30 | 42181 | 409 |
2022 | 湖北(理科) | 本科 | 547 | 31412 | 40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湖北高考多少分能上河南科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河南科技大学简介
★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现有7个一级学科学术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类别,7个博士后流动站;41个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两个学科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3个学科成为国家国防特色学科,4个学科入选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8个学科入选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为河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校聚焦“四个面向”,依托重型装备、农业机械、轴承、齿轮、金属材料等方面形成的学科、科技、人才优势,助力“高铁轴承”“国家重大工程装备”“智能农机装备”等“大国重器”的研发。拥有“智能矿山重型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平台、河南省新材料和智能装备“龙门实验室”等8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洛文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研究中心”等19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近年来,学校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能力和水平,主持获得国家三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等5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31项,主持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7项。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87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