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西考生多少分能上南京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南京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南京大学在江西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江西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京大学
2025年江西高考考生要想上南京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631分左右(位次397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624分左右(位次4336名左右)。
1、2024年南京大学在江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33分(位次340),物理类为639分(位次1937)。
2、2023年南京大学在江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28分(位次321),物理类为627分(位次3710)。
3、2022年南京大学在江西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21分(位次142),物理类为643分(位次535)。
注:以上只是江西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南京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南京大学在江西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江西(历史类) | 本科 | 633 | 340 | 463 |
2024 | 江西(历史类) | 本科 | 643 | 158 | 463 |
2023 | 江西(历史类) | 本一 | 628 | 321 | 533 |
2023 | 江西(历史类) | 本一 | 639 | 142 | 533 |
2022 | 江西(历史类) | 本一 | 621 | 142 | 52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江西(物理类) | 本科 | 639 | 1937 | 448 |
2024 | 江西(物理类) | 本科 | 656 | 599 | 448 |
2024 | 江西(物理类) | 本科 | 657 | 521 | 448 |
2023 | 江西(物理类) | 本一 | 627 | 3710 | 518 |
2023 | 江西(物理类) | 本一 | 664 | 515 | 518 |
2022 | 江西(物理类) | 本一 | 643 | 535 | 50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江西高考多少分能上南京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南京大学简介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四个校区,有40个院系,本科生14714人、硕士研究生18103人、博士研究生9430人、留学生1396人。现有“双一流”建设学科1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立项学科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本科专业9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基地14个。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1个,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培育单位1个,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南京大学围绕“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奋斗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坚持“价值塑造与能力提升融通、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全面实施“熔炉工程”,奋力打造新时代“三元四维”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肩负时代使命、具备全球视野、推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未来各行各业拔尖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