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考生多少分能上南京晓庄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南京晓庄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南京晓庄学院在河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河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京晓庄学院
2025年河北高考考生要想上南京晓庄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45分左右(位次17460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33分左右(位次74728名左右)。
1、2024年南京晓庄学院在河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64分(位次11947),物理类为543分(位次63909)。
2、2023年南京晓庄学院在河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2分(位次13289),物理类为536分(位次60653)。
3、2022年南京晓庄学院在河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48分(位次12152),物理类为526分(位次62390)。
注:以上只是河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南京晓庄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南京晓庄学院在河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北(历史类) | 本科 | 564 | 11947 | 449 |
2023 | 河北(历史类) | 本科 | 542 | 13289 | 430 |
2022 | 河北(历史类) | 本科 | 548 | 12152 | 44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北(物理类) | 本科 | 543 | 63909 | 448 |
2023 | 河北(物理类) | 本科 | 536 | 60653 | 439 |
2022 | 河北(物理类) | 本科 | 526 | 62390 | 43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河北高考多少分能上南京晓庄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南京晓庄学院简介
南京晓庄学院是由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南京市属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前身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927年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是我国乡村师范教育发祥地,是近代中国教育家精神策源地。1951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复校。2000年,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南京教育学院合并建立南京晓庄学院。2014年,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并入。近百年来,南京晓庄学院始终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运与共,在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陶行知、蔡元培、赵叔愚、陈鹤琴、黄齐生、陈志潜、杨效春、秉志、江问渔、张宗麟、田汉等一大批名师先贤曾在此执教。学校传承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校训、“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校风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学校坚持培养一流本科人才,建校97年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约20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涌现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吴邵萍等杰出校友为代表的数万名中小学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育管理者。近年来,小学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学前教育、旅游管理、社会工作、汉语言文学、英语、物流管理等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类省级专项品牌专业7项。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深度参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特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高等教育类)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5项,获批4个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7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有14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省级美育大讲堂2项,省级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3门,省级美育精品课程1门;立项省级教材17部,获批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3部教材入选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类研究项目30余项。近两年,在校学生在省级或二类以上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获奖近1000项;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获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建成江苏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地。
学校致力“学术晓庄”建设,充分发挥学科科研引领作用。学校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发布国内第一本教师教育蓝皮书《中国教师教育发展报告》,系统提出了推进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学校确立了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新文科和新工科为两翼的三大学科体系,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与学术团队,注重科研产出能力,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断提高综合科研实力,取得一批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近5年来,学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CSSCI、SCI、SSCI等收录期刊发文量大幅增长,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获哲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等省市优秀成果奖近100项,建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12个省级科研平台。学校获批3个“十四五”省级重点学科,14个“十四五”市级重点学科。入选“江苏省科技副总”67人,获批省产学研项目100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