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考生多少分能上浙江工商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浙江工商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浙江工商大学在甘肃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甘肃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浙江工商大学
2025年甘肃高考考生要想上浙江工商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27分左右(位次5384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38分左右(位次60054名左右)。
1、2024年浙江工商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21分(位次23773),物理类为479分(位次41502)。
2、2023年浙江工商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25分(位次2822),物理类为433分(位次34223)。
3、2022年浙江工商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98分(位次5332),物理类为468分(位次23120)。
注:以上只是甘肃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浙江工商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浙江工商大学在甘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甘肃(历史类) | 本科 | 421 | 23773 | 421 |
2024 | 甘肃(历史类) | 本科 | 554 | 2965 | 421 |
2023 | 甘肃(历史类) | 本一 | 525 | 2822 | 488 |
2022 | 甘肃(历史类) | 本一 | 498 | 5332 | 48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479 | 41502 | 370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526 | 23231 | 370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534 | 20630 | 370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567 | 11530 | 370 |
2023 | 甘肃(物理类) | 本一 | 433 | 34223 | 433 |
2022 | 甘肃(物理类) | 本一 | 468 | 23120 | 442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浙江工商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浙江工商大学简介
浙江工商大学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杭州,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创校之初即为我省商业教育之先驱,也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商业专门学校之一。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百余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商科办学传统,尤其是1998年从原商业部直属院校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以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法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商务部和教育部共建大学。2017年,学校被确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统计学、工商管理学科入选省优势特色学科名单。
学校由下沙、教工路和桐庐3个校区组成,占地182.6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89余人,博士生导师130余人,正高职称406余人,副高职称714余人,博士1255余人。拥有双聘首席科学家3人、名誉教授3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海外引才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浙江省特级专家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4人、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1人、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入选者2人。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9000余人(含独立学院),各类研究生8000余人,留学生590余人,各类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2万余人。
学校主办的《商业经济与管理》和《浙江工商大学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双双进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等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分别被评为“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和“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两刊均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期刊影响力稳居Q1区,期刊影响因子居全国前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