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考生多少分能上复旦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复旦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复旦大学在河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复旦大学
2025年河南高考考生要想上复旦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664分左右(位次19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670分左右(位次1211名左右)。
1、2024年复旦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43分(位次151),物理类为678分(位次684)。
2、2023年复旦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63分(位次129),物理类为672分(位次969)。
3、2022年复旦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33分(位次110),物理类为665分(位次625)。
注:以上只是河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复旦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复旦大学在河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43 | 151 | 521 |
2024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46 | 121 | 521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63 | 129 | 547 |
2023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65 | 108 | 547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33 | 110 | 527 |
2022 | 河南(历史类) | 本一 | 634 | 101 | 527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78 | 684 | 511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84 | 408 | 511 |
2024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92 | 174 | 511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72 | 969 | 514 |
2023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81 | 518 | 514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65 | 625 | 509 |
2022 | 河南(物理类) | 本一 | 668 | 488 | 50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复旦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复旦大学简介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上海医科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目前,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2021年,学校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比首轮增加3个入选学科。
复旦大学拥有世界一流的办学声誉,全球声誉位居世界前50,位于中国内地前列;在全国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建设成效显著提升。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均有较高国际声誉,位居世界前100。学校共有20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率先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13个学科入选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学校致力于以最佳状态持续稳定奉献文明进步,积极落实17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可持续发展综合影响力位居世界高校前列,并在SDG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和SDG 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等领域中获得全球公认的突出性成就。在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中,61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校建有上海数学中心、上海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现有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野外观测台站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医学中心4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创新引智基地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卫健委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勤保障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22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上海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上海市前沿科学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5个;现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中国研究院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大学智库论坛”秘书处落户复旦。入选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培育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