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南考生多少分能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河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河南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5年河南新高考考生要想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605分左右(位次1501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604分左右(位次20991名左右)。
1、2024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83分(位次4196),理科为608分(位次18642)。
2、202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601分(位次4492),理科为603分(位次19849)。
3、202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河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74分(位次4515),理科为593分(位次19260)。
注:以上只是河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河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文科) | 本一 | - | - | 521 |
2024 | 河南(文科) | 本一 | 583 | 4196 | 521 |
2023 | 河南(文科) | 本一 | 601 | 4492 | 547 |
2023 | 河南(文科) | 本一 | 604 | 3990 | 547 |
2022 | 河南(文科) | 本一 | 574 | 4515 | 527 |
2022 | 河南(文科) | 本一 | 577 | 3958 | 527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河南(理科) | 本一 | - | - | 511 |
2024 | 河南(理科) | 本一 | 608 | 18642 | 511 |
2024 | 河南(理科) | 本一 | 635 | 7249 | 511 |
2023 | 河南(理科) | 本一 | 603 | 19849 | 514 |
2023 | 河南(理科) | 本一 | 623 | 10186 | 514 |
2023 | 河南(理科) | 本一 | 632 | 7185 | 514 |
2022 | 河南(理科) | 本一 | 593 | 19260 | 509 |
2022 | 河南(理科) | 本一 | 605 | 12898 | 509 |
2022 | 河南(理科) | 本一 | 617 | 8122 | 509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河南高考多少分能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电子与信息学科为特色,工、理、管、文、经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目前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3945.8亩,校舍建筑面积154.03万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开辟了我国电子与信息学科的先河,是国内最早建立雷达、信息论、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学校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2017年、2022年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是全国首批9所设有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首批9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首批2所设有全国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试点基地、首批7所设有一流网络安全学院、首批33所设有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校之一,是全国8所设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5所承担建设国家级密码科研实验平台的高校之一,建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
学校不断深化拓展“学风扎实、基础厚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优势,致力于培养爱国进取、基础厚实、术业精湛、求是创新、身心健康、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骨干人才和未来领军人才,为党和国家输送“信息尖兵、强国先锋”。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8958人,其中本科生22718人,硕士生13119人,博士生3121人;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5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5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批国家计算机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国“区块链+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工信部“5G+教育”应用试点高校、全国首个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开放基地、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国家级特色人才培养平台。近年来,学生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6000余项,学科竞赛成绩稳居全国前列,在8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共获18金,连续6度摘取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最高奖,8获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3次捧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最高奖“英特尔杯”。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99%左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多次入选全国高校“就业最佳典范奖”“年度就业最受欢迎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