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考生多少分能上辽宁科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辽宁科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辽宁科技大学在甘肃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甘肃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辽宁科技大学
2025年甘肃高考考生要想上辽宁科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74分左右(位次13167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26分左右(位次66004名左右)。
1、2024年辽宁科技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04分(位次8311),物理类为488分(位次37642)。
2、2023年辽宁科技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6分(位次10073),物理类为423分(位次38534)。
3、2022年辽宁科技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1分(位次11050),物理类为431分(位次39030)。
注:以上只是甘肃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辽宁科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辽宁科技大学在甘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甘肃(历史类) | 本科 | 504 | 8311 | 421 |
2023 | 甘肃(历史类) | 本二 | 476 | 10073 | 420 |
2022 | 甘肃(历史类) | 本二 | 471 | 11050 | 42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488 | 37642 | 370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491 | 36422 | 370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502 | 32016 | 370 |
2024 | 甘肃(物理类) | 本科 | 518 | 26006 | 370 |
2023 | 甘肃(物理类) | 本一 | 442 | 30537 | 433 |
2023 | 甘肃(物理类) | 本二 | 423 | 38534 | 337 |
2022 | 甘肃(物理类) | 本一 | 450 | 30415 | 442 |
2022 | 甘肃(物理类) | 本二 | 431 | 39030 | 34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辽宁科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辽宁科技大学简介
辽宁科技大学是省属本科高校,始建于1948年,时为鞍山新华中学专科部,1949年组建鞍山工业专门学校,1950年改为东北工学院鞍山分院,1958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鞍山钢铁学院,1998年由冶金工业部划转为辽宁省政府,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经教育部批准,2002年更名为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更名为辽宁科技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5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76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3.90%;博士生导师228人、硕士生导师630人。在领军人才方面,学校拥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90人,其中柔性引进工程院院士1人、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1人。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27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36人,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7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17人,省教学团队11个。
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广泛。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目前与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51所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自1996年招收来华留学生以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类型与学历层次逐步提高,获批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博士)奖学金培养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本硕博层次)培养单位,近两年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化人才培养专项项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学校现招收汉语授课本科专业53个、英语授课本科专业7个,研究生专业15个,实现了本、硕、博学历人才培养全覆盖。历经20余年的发展,我校的国际教育逐渐形成了“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为辅”“工科教育为主、人文教育协同”的新局面,先后为近40个国家培养了高水平专业人才和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