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考生多少分能上宜春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宜春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宜春学院在广东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广东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宜春学院
2025年广东高考考生要想上宜春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94分左右(位次42779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00分左右(位次147708名左右)。
1、2024年宜春学院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93分(位次43448),物理类为499分(位次150229)。
2、2023年宜春学院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95分(位次43272),物理类为495分(位次149398)。
3、2022年宜春学院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99分(位次41555),物理类为504分(位次136165)。
注:以上只是广东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宜春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宜春学院在广东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493 | 43448 | 428 |
2024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493 | 43225 | 428 |
2024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496 | 41404 | 428 |
2023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495 | 43272 | 433 |
2023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508 | 34877 | 433 |
2022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499 | 41555 | 437 |
2022 | 广东(历史类) | 本科 | 503 | 39103 | 437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499 | 150229 | 442 |
2024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499 | 149544 | 442 |
2024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04 | 141526 | 442 |
2024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10 | 131329 | 442 |
2024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17 | 119171 | 442 |
2023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495 | 149398 | 439 |
2023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495 | 148877 | 439 |
2023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36 | 92160 | 439 |
2023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39 | 88257 | 439 |
2022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04 | 136165 | 445 |
2022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05 | 134616 | 445 |
2022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22 | 109724 | 445 |
2022 | 广东(物理类) | 本科 | 532 | 94715 | 44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广东高考多少分能上宜春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宜春学院简介
宜春学院地处赣西中心城市——江西省宜春市。宜春自古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宜春风光旖旎,交通便利,沪瑞高速、沪昆高铁、浙赣铁路穿城而过,明月山民用机场四通八达。
宜春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厚德校区三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
学校现有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首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1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5个,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6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文化厅重点基地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科技小院2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