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考生多少分能上中央财经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中央财经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中央财经大学在四川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中央财经大学
2025年四川高考考生要想上中央财经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76分左右(位次4098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57分左右(位次62319名左右)。
1、2024年中央财经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7分(位次16236),物理类为575分(位次45579)。
2、2023年中央财经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71分(位次4971),物理类为558分(位次49185)。
3、2022年中央财经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84分(位次3898),物理类为593分(位次21953)。
注:以上只是四川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中央财经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中央财经大学在四川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29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37 | 16236 | 529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37 | 16236 | 529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83 | 3150 | 529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98 | 1476 | 529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2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71 | 4971 | 52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77 | 3828 | 52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83 | 2901 | 52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604 | 867 | 527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84 | 3898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600 | 1775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613 | 816 | 538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75 | 45579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89 | 33991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6 | 22523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7 | 16551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32 | 10024 | 539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58 | 49185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97 | 23731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1 | 17125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36 | 7994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43 | 6115 | 520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93 | 21953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7 | 15134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8 | 10811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27 | 7847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32 | 6511 | 51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中央财经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中央财经大学简介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财政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211工程”建设和首批“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0177人,硕士研究生5663人,博士研究生882人,外国留学生611人,成人教育学生3007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53个,入选国家级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8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15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获批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6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5本、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12本。入选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入选国家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和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获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成为教育部首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创新培养基地单位;与中国科学院系统所共建“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展“金融学+英语”联合学士学位培养,实施“统计学-金融学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高起点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
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老一代教师中,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陈岱孙、崔敬伯、崔书香、李宝光、刘光第、胡中流、李天民、张玉文、闻潜、姜维壮、魏振雄、王佩真、侯荣华、李继熊等先后在校任教。学校有27人次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此外,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教学名师2人、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1人、“北京市师德先锋”4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8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3个,其中2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学校也着力在全球范围内平台式引进大批海外优秀人才,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领导和学术带头人,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罗伯特•恩格尔、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等担任学校学术委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