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考生多少分能上浙江科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浙江科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浙江科技大学在安徽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安徽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浙江科技大学
2025年安徽高考考生要想上浙江科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12分左右(位次24721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00分左右(位次126383名左右)。
1、2024年浙江科技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0分(位次18395),物理类为536分(位次79323)。
2、2023年浙江科技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15分(位次16727),物理类为501分(位次81704)。
3、2022年浙江科技大学在安徽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2分(位次16319),物理类为495分(位次91716)。
注:以上只是安徽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浙江科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浙江科技大学在安徽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 2024 | 安徽(历史类) | 本科 | 530 | 18395 | 462 |
| 2024 | 安徽(历史类) | 本科 | 546 | 13676 | 462 |
| 2023 | 安徽(历史类) | 本一 | 515 | 16727 | 495 |
| 2022 | 安徽(历史类) | 本一 | 532 | 16319 | 523 |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
2、物理类
|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36 | 79323 | 465 |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65 | 49960 | 465 |
| 2024 | 安徽(物理类) | 本科 | 567 | 48343 | 465 |
| 2023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01 | 81704 | 482 |
| 2023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21 | 63756 | 482 |
| 2022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495 | 91716 | 491 |
| 2022 | 安徽(物理类) | 本一 | 512 | 73213 | 491 |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安徽高考多少分能上浙江科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浙江科技大学简介
学校前身由浙江大学和杭州市于1980年创办。2023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经过40多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为一所国际化办学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省属本科高校。
学校拥有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平高、师德师风高尚、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人才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工1693名,专任教师1380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54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56%,具有6个月以上海外学术经历教师占32%,具有工程实践背景教师占比近50%;拥有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次,“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国家级人才20人次,省部级人才近120人次。
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建设“德国模式、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应用型大学,秉承“崇德、尚用、求真、创新”校训,坚持“学以致用、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以打造“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为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国际素养和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试点院校、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学校和“国家‘十三五’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高校,是浙江省数字化制造产教融合联盟牵头单位。现有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7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等省部级实践教学平台3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国家级专业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33个,8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3个专业通过德国专业认证委员会认证。现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56门,国家级、省部级教材(项目)60部(项)。近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全国优秀教材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6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