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考生多少分能上沈阳工业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沈阳工业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沈阳工业大学在天津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沈阳工业大学
2025年天津高考考生要想上沈阳工业大学本科批:综合类预估需524分左右(位次32057名左右)。
1、2024年沈阳工业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524分(位次32111)。
2、2023年沈阳工业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525分(位次30863)。
3、2022年沈阳工业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517分(位次31439)。
注:以上只是天津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沈阳工业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沈阳工业大学在天津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综合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24 | 32111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32 | 29927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36 | 28836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57 | 23079 | 475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25 | 30863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28 | 30110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56 | 22896 | 472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17 | 31439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44 | 25837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54 | 23759 | 46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能上沈阳工业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沈阳工业大学简介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艺术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58年晋升为沈阳机电学院,1985年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2019年在“双一流”建设中被列为全省冲击国内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始终与辽宁老工业基地血脉相依,与装备制造业发展同向同行,是“共和国工业奠基地”的建设者、见证者。
学校由位于沈阳市的中央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位于辽阳市的辽阳分校组成,占地面积151.18万平方米(约合2268亩),建筑面积77.36万平方米,办学主体中央校区位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聚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设有21个学院、1个教学部和2个工程实训中心。现有普通本科生22822人,硕士研究生6605人,博士研究生794人。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交叉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本科专业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电机与电器学科是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电气工程、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
科技创新能力强劲。形成了国家、省、市、校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建有教育部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6个,沈阳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11个,特种电机研究所等校级科研平台63个。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诞生了4项中国首创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分别是中国第一台稀土永磁电机、中国第一台异型螺杆加工数控铣床、中国第一套长输管道智能检测系统、中国第一台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学校确定了“校地融合、校企融合、军民融合、国际合作”的科技发展战略,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08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9项,牵头组建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校企联盟等5个校企联盟,创办了辽宁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研究院、蓝金环保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中国制造2025(沈阳)研究院、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引导科技人员将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放到国家战略和辽宁振兴关键领域,签订“五技”合同1420项,合同额达8亿多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