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考生多少分能上西北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西北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西北大学在广东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广东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西北大学
2025年广东新高考考生要想上西北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86分左右(位次5064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90分左右(位次29271名左右)。
1、2024年西北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84分(位次5534),理科为567分(位次50369)。
2、2023年西北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89分(位次5078),理科为585分(位次39094)。
3、2022年西北大学在广东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77分(位次4705),理科为581分(位次37271)。
注:以上只是广东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西北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西北大学在广东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东(文科) | 本科 | 584 | 5534 | 428 |
2024 | 广东(文科) | 本科 | 608 | 2007 | 428 |
2023 | 广东(文科) | 本科 | 589 | 5078 | 433 |
2023 | 广东(文科) | 本科 | 603 | 2956 | 433 |
2022 | 广东(文科) | 本科 | 577 | 4705 | 437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67 | 50369 | 442 |
2024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92 | 27486 | 442 |
2024 | 广东(理科) | 本科 | 602 | 20424 | 442 |
2024 | 广东(理科) | 本科 | 603 | 19707 | 442 |
2023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85 | 39094 | 439 |
2023 | 广东(理科) | 本科 | 609 | 20911 | 439 |
2022 | 广东(理科) | 本科 | 581 | 37271 | 445 |
2022 | 广东(理科) | 本科 | 601 | 21261 | 44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广东高考多少分能上西北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西北大学简介
西北大学肇始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速成科仕学馆。1912年始称西北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西北大学。1937年西迁来陕的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复称国立西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教育部直属综合大学。1950年复名西北大学。1958年改隶陕西省主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现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西北大学形成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理念,汇聚了众多名师大家,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了大批才任天下的杰出人才,享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
学校现有太白校区、桃园校区、长安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2360余亩。现有24个院(系)和研究生院、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直属附属医院、7个非直属附属医院。设有88个本科专业,其中3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2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2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5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一级学科3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2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地质学、考古学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学校现有3个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7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并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筹);1个国家级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1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14个省部级科研基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