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考生多少分能上南宁师范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南宁师范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南宁师范大学在四川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南宁师范大学
2025年四川高考考生要想上南宁师范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28分左右(位次20740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90分左右(位次150449名左右)。
1、2024年南宁师范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94分(位次44438),物理类为513分(位次117337)。
2、2023年南宁师范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26分(位次21377),物理类为492分(位次116237)。
3、2022年南宁师范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4分(位次21152),物理类为497分(位次102386)。
注:以上只是四川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南宁师范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南宁师范大学在四川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494 | 44438 | 45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 | - | 458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526 | 21377 | 45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534 | 21152 | 466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513 | 117337 | 45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519 | 109199 | 459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 | - | 433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492 | 116237 | 433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492 | 116237 | 433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 | - | 426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497 | 102386 | 426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南宁师范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南宁师范大学简介
南宁师范大学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的本科师范院校。南宁地处亚热带和北回归线以南,是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西南地区连接出海通道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城市,这里满城皆绿、四季常青,被誉为“中国绿城”。
与时俱进的学术科研。学校近5年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其中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奖励80项,其中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9项、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3项、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8项。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2020年被武汉大学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2016年以来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摘编)60余篇。
锐意拓展的教育开放。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院校等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合作举办《旅游管理》本科教育项目,与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本科教育项目。分别与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及台湾地区高校共建泰国语言文化中心、中马华人华文研究中心、桂台幼教发展中心、桂台民族器乐发展研究中心、桂台社会工作实践交流中心、韩语文化中心等。积极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学校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国家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和“广西华文教育基地”,留学生人数每年持续增加;学校是港澳台地区学生接受单位,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与香港、澳门等地高校合作每年举办“港澳与内地高校师生交流计划”。承办了国际人脑发育暨2017脑科学高峰论坛、2019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国际研讨会、2019年东盟文明互鉴与传播沟通国际学术研讨会、2020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第三届语言教学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21年东盟比较教育国际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