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云南考生多少分能上上海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上海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上海大学在云南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云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上海大学
2025年云南高考考生要想上上海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83分左右(位次5900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91分左右(位次56067名左右)。
1、2024年上海大学在云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97分(位次3525),物理类为511分(位次43556)。
2、2023年上海大学在云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82分(位次2849),物理类为494分(位次42404)。
3、2022年上海大学在云南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618分(位次2846),物理类为559分(位次19951)。
注:以上只是云南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上海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上海大学在云南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597 | 3525 | 550 |
2024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608 | 2252 | 550 |
2024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624 | 1034 | 550 |
2023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582 | 2849 | 530 |
2023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594 | 1757 | 530 |
2023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604 | 1146 | 530 |
2022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618 | 2846 | 575 |
2022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632 | 1397 | 575 |
2022 | 云南(历史类) | 本一 | 632 | 1397 | 57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11 | 43556 | 505 |
2024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41 | 28091 | 505 |
2024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74 | 14981 | 505 |
2024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603 | 6962 | 505 |
2024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605 | 6519 | 505 |
2023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494 | 42404 | 485 |
2023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51 | 17453 | 485 |
2023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74 | 10780 | 485 |
2023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86 | 8098 | 485 |
2023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95 | 6422 | 485 |
2022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59 | 19951 | 515 |
2022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74 | 15002 | 515 |
2022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580 | 13229 | 515 |
2022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603 | 7594 | 515 |
2022 | 云南(物理类) | 本一 | 603 | 7594 | 51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云南高考多少分能上上海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上海大学简介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高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建校时期,青云发轫。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并实际领导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悉心关怀,于右任、邓中夏、瞿秋白、蔡和森、任弼时、张太雷、恽代英、邵力子、陈望道、田汉等贤达汇聚上大。学校在中国革命史和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彼时享有“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盛誉。
奠基时期,育才造士。新中国建立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与上海工业大学先后成立。三校艰苦创业,周仁、严东生、谢希德、李华、张敬人等勇挑重担,为把上海建成“先进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服务新中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了大批“高精尖”人才和工业技术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