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内蒙古考生多少分能上荆州学院?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荆州学院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荆州学院在内蒙古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内蒙古高考多少分可以上荆州学院
2025年内蒙古高考考生要想上荆州学院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387分左右(位次18109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331分左右(位次69712名左右)。专科批:历史类预估需272分左右(位次27918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264分左右(位次80492名左右)。
【本科批】
1、2024年荆州学院在内蒙古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388分(位次17998),物理类为363分(位次61263)。
2、2023年荆州学院在内蒙古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384分(位次17992),物理类为333分(位次60194)。
3、2022年荆州学院在内蒙古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377分(位次17812),物理类为326分(位次57921)。
【专科批】
1、2023年荆州学院在内蒙古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271分,物理类为261分。
2、2022年荆州学院在内蒙古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169分(位次28769),物理类为178分(位次75317)。
注:以上只是内蒙古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荆州学院,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荆州学院在内蒙古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内蒙古(历史类) | 本二A | 388 | 17998 | 381 |
2023 | 内蒙古(历史类) | 本二A | 384 | 17992 | 379 |
2023 | 内蒙古(历史类) | 专科 | 271 | - | 230 |
2022 | 内蒙古(历史类) | 本二A | 377 | 17812 | 366 |
2022 | 内蒙古(历史类) | 专科 | 169 | 28769 | 16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内蒙古(物理类) | 本二A | 363 | 61263 | 360 |
2023 | 内蒙古(物理类) | 本二A | 333 | 60194 | 333 |
2023 | 内蒙古(物理类) | 专科 | 261 | - | 255 |
2022 | 内蒙古(物理类) | 本二A | 326 | 57921 | 323 |
2022 | 内蒙古(物理类) | 专科 | 178 | 75317 | 16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内蒙古高考多少分能上荆州学院,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荆州学院简介
荆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2004年的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2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荆州学院。
学校现有“十一院一部三所”,设有信息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能源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健康学院、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数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石油新技术研究所、信息技术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等教学和科研机构。开设有35个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商务英语等三个专业获批湖北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湖北省重点建设专业和重点培育专业等。建设有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高等数学、数字电子技术省级精品课程2项,校级精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9项。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色创新人才。近三年,在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学科知识、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国家、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103项,获奖368人次,学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47项,发表论文156篇。
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加强全方位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创建独具特色的多元化服务工作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学校通过“产学研合作”“订单班培养”等多形式,开辟多种途径的就业渠道;通过搭建合作平台,积累了丰富的校政、校企资源,形成了有效的学校、企业共同育人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确保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近三年,学生参与“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得省部级以上各种奖励40项,获奖172人次,毕业生质量获得用人单位广泛认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