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考生多少分能上重庆医科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重庆医科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重庆医科大学在四川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重庆医科大学
2025年四川高考考生要想上重庆医科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36分左右(位次16616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31分左右(位次92544名左右)。专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79分左右(位次57128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59分左右(位次192865名左右)。
【本科批】
1、2024年重庆医科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24分(位次23127),物理类为537分(位次85806)。
2、2023年重庆医科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1分(位次18797),物理类为527分(位次77035)。
3、2022年重庆医科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39分(位次18439),物理类为516分(位次81942)。
【专科批】
1、2024年重庆医科大学在四川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8分(位次58346),物理类为483分(位次160534)。
2、2023年重庆医科大学在四川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4分(位次62296),物理类为454分(位次164267)。
3、2022年重庆医科大学在四川专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471分(位次70319),物理类为438分(位次172549)。
注:以上只是四川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重庆医科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重庆医科大学在四川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524 | 23127 | 457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专科 | 478 | 58346 | 150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531 | 18797 | 458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专科 | 474 | 62296 | 150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68 | 7311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二 | 539 | 18439 | 466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专科 | 471 | 70319 | 15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5 | 23113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4 | 18113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537 | 85806 | 45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专科 | 483 | 160534 | 15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52 | 53948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1 | 17125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527 | 77035 | 433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专科 | 454 | 164267 | 150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1 | 17842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4 | 16456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二 | 516 | 81942 | 426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专科 | 438 | 172549 | 150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重庆医科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重庆医科大学简介
学校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2015年成为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现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86人,硕士生导师1586人。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面向海外延揽高层次人才,成建制引进多个具有国际水平的人才团队,加强本土人才引导与培育,逐步构建起“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形成推动内涵式发展的强劲动力。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江、杰青等国家级人才61人次,省部级各类人才1100人次。现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800余人,人才塔基和师资蓄水池作用日益明显,人才队伍活力不断增强。
近五年来,累计新增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各级各类项目超过4500 项,资助经费约11亿元,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 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 54项,资助经费达2.38亿元。近五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0000余篇,年均增长率10%。多项成果在《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细胞》、《美国医学会杂志》、《自然·医学》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新增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8项,包括重庆市科技奖一等奖5项,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1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独立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海扶刀)属世界首创,首台设备于2020年12月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学校研发的新冠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产品为抗疫做出积极贡献,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乙肝病毒核心相关抗原检测试剂盒已完成中试生产和注册检,即将进入临床试验。数字化病毒检测技术、抗抑郁和中风药物相关技术、肿瘤免疫治疗相关技术、阿尔兹海默症预防等科技成果高质量完成转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