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考生多少分能上华东理工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华东理工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华东理工大学在四川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华东理工大学
2025年四川高考考生要想上华东理工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77分左右(位次3937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594分左右(位次30286名左右)。
1、2024年华东理工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77分(位次4052),物理类为614分(位次18113)。
2、2023年华东理工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76分(位次4018),物理类为593分(位次25892)。
3、2022年华东理工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历史类为580分(位次4637),物理类为571分(位次35332)。
注:以上只是四川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华东理工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华东理工大学在四川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历史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77 | 4052 | 529 |
2024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78 | 3879 | 529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2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76 | 4018 | 527 |
2023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79 | 3517 | 527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 | -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80 | 4637 | 538 |
2022 | 四川(历史类) | 本一 | 588 | 3234 | 538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物理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4 | 18113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16 | 17064 | 539 |
2024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28 | 11590 | 539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93 | 25892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2 | 21220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5 | 19797 | 520 |
2023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24 | 11877 | 520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 | -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71 | 35332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77 | 31358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596 | 20393 | 515 |
2022 | 四川(物理类) | 本一 | 607 | 15134 | 51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华东理工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华东理工大学简介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学校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6万余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5万余人。现有教职员工近300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140余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拥有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高水平创新团队11个,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强化有组织科研,助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2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3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智库(基地)5个。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近3000项。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入选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上海市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