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类考生623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623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湖北历史类623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湖北高考历史类62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湖北高考历史类62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武汉大学(公办)、北京师范大学(公办)、中山大学(公办)、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公办)、南开大学(公办),一共810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4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湖北高考历史类录取线为623分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3-2021年各大学在湖北省(历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23分的院校一共有7所。其中公办院校7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7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3 | 武汉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23/710 |
2023 | 北京师范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23/710 |
2023 | 中山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23/710 |
2021 | 华中科技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23/1351 |
2021 | 西安交通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23/1351 |
2021 | 西安交通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623/1351 |
在湖北历史类623分可以上的大学(共7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湖北高考历史类623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湖北高考历史类623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北京师范大学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0个、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1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6个;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话剧);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
2、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亲手创办,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共同创建的大学,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具有鲜亮红色基因、追求卓越品格和爱国奋斗精神。中山大学起初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普通本科生 33116人 全日制硕士 17918人非全日制硕士(含在职攻读硕士)4798人 全日制博士 9693人留学生 654人 (其中:本科生 397人,硕士研究生 170人,博士研究生 87人)
3、西安交通大学简介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建了南洋公学,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学校坚持“求实学、务实业”办学宗旨,强调“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办学目标。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独具“理工管”特色的著名大学。抗战时期,学校移至租界,内迁重庆,坚持沪渝两地办学,为抵御外侮,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师生积极投入民主革命和解放斗争,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2006年,学校实行书院、学院“双院制”培养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党建引领、知行兼修、师生共处、因材施教”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服务,2019年获批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首批试点高校。坚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1985年开始招收少年班学生;随后开办钱学森班、侯宗濂医学试验班、人工智能试验班、储能班;以钱学森学院为载体,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力学、基础医学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科学家素养的行业领军人才为目标来建设和管理各类试验班,把钱学森精神和智慧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