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天津考生多少分能上新疆农业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新疆农业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新疆农业大学在天津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新疆农业大学
2025年天津高考考生要想上新疆农业大学本科批:综合类预估需498分左右(位次39083名左右)。
1、2024年新疆农业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489分(位次41772)。
2、2023年新疆农业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496分(位次38354)。
3、2022年新疆农业大学在天津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综合类为491分(位次36769)。
注:以上只是天津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新疆农业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新疆农业大学在天津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综合类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489 | 41772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492 | 40975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6 | 37065 | 475 |
2024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10 | 35951 | 475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496 | 38354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497 | 38085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0 | 37323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1 | 37043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5 | 36006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10 | 34734 | 472 |
2023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14 | 33704 | 472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491 | 36769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496 | 35756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497 | 35555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1 | 34748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2 | 34560 | 463 |
2022 | 天津(综合类) | 本科A | 504 | 34139 | 463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天津高考多少分能上新疆农业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新疆农业大学简介
座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雅玛里克山脚下,巩宁古城遗址上的新疆农业大学,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谢树青教授,校长蒋平安教授。
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节约型机构示范单位,首批自治区绿色大学、首批自治区党建示范高校。1个基层组织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3个基层组织获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获评4个国家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6个基层组织获自治区级、教育系统“五个好“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示范点、3个自治区党建工作“标杆院系”、8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6个“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学校现有在编教职工1666人,专任教师1089人,其中教授153人,副教授35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09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人才专项计划5人,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教师2人,农业农村部岗位科学家1人,高层次留学归国人才2人、博士后国际交流人才1人,香江学者1人;有“天山领军人才”、突出贡献专家、教学名师等自治区级人才称号获得者379人;有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黄大年式”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林草局教学名师2人,自治区教学名师14人,自治区教学能手12人,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学校现有学生35143人,其中博士生377人,硕士生5008人,本科生27800人,成人教育学生1958人。建校至今,学校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育人共识,推进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累计为社会培养了20余万名各类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