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徽高考历史类考生446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446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安徽历史类446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安徽高考历史类446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安徽高考历史类446分能上的好大学有(专科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公办)、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办)、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公办)、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办)、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办),一共906所专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安徽高考文史类446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安徽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446分的院校一共有13所。其中公办院校9所,民办院校4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7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6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446/52683 |
2024 |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446/52235 |
2024 |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446/52269 |
2023 | 南昌航空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 | 446/48925 |
2023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二 | 446/48497 |
2023 | 防灾科技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二 | 446/48635 |
2022 |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文科 | 专科 | 446/74390 |
2022 | 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公办 | 文科 | 专科 | 446/74410 |
在安徽历史类446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3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安徽高考历史类446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安徽高考历史类446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被确定为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同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目前学院已成为一所区域引领、国内知名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被誉为“中国铁路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现在全院师生正在为早日建成有特色、国际化、创新型的职业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2、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前身是安徽交通学校,1958年升格为安徽交通学院(本科),1960年恢复专科层次招生。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安徽大学交通分校。2001年由安徽大学交通分校和安徽交通学校合并组建成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学校设有土木工程系、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城市轨道交通与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航海系、文理科学系、航空系、基础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1000人,2022年招生备案专业44个,覆盖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等8个专业大类17个专业类,拥有现代物流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航海技术、航空技术服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智能工程机械和信息技术等八大专业群。拥有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改革试点专业、示范专业10个,省部级主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精品专业、特色专业17个。航海技术与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全省唯一。2010年在省内率先开办轨道交通类专业,填补了安徽省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空白。近年来,与安徽工程大学、安徽工业大学联合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与美国凯泽大学、韩国大真大学开展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
3、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源于1904年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马其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师范班。119年来,学校六更其名、五易校址、四升层次,是皖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简称桐城师专) 。2022年1月,与安庆师范大学开始专升本联合培养,开启本科办学的新篇章。学校是安徽省“双高”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文化底蕴深厚。学校在119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勇立时代潮头,秉承师范教育初心,形成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校训、“敬业、精业、务实、创新”的教风、“求真、求实、博学、乐群”的学风。学校将桐城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创新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自2018年开始,连续6年举办全国性桐城派学术研究会议,已成为全国桐城派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学校已形成“有形可塑、有神可见、有事可为、有人可表”的独具桐城地域文化个性的校园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