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生

2025甘肃高考物理类523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更新时间:2024-12-12 17:28:28

2025年甘肃高考物理类考生523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23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甘肃物理类523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甘肃高考物理类523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一、甘肃高考物理类52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甘肃高考物理类52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武汉科技大学(公办)、广州医科大学(公办)、天津外国语大学(公办)、天津科技大学(公办)、苏州科技大学(公办),一共779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甘肃高考理工类523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甘肃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23分的院校一共有16所。其中公办院校16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16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院校属性科目批次最低分/位次
2024武汉科技大学公办物理类本科523/24251
2024广州医科大学公办物理类本科523/24251
2024天津外国语大学公办物理类本科523/24251
202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公办理科本一523/8500
2023西安医学院公办理科本一523/8500
2022东北师范大学公办理科本一523/8214
在甘肃物理类523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6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注:以上甘肃高考物理类523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甘肃高考物理类523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武汉科技大学简介

武汉科技大学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入选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和湖北省“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是湖北省最早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省属高校,是湖北省对外工作先进单位,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师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资格高校,是全国“中非创新合作中心”网络协作单位,是中非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与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澳大利亚、荷兰、奥地利、新加坡、日本、韩国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美国桥港大学、意大利福贾美术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与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合作举办硕士教育项目;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和博士后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学校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工商管理等本科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近500名。

2、西安医学院简介

西安医学院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由含光、未央、高新三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775亩。开办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852人,普通本科生14288人,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学生4797人。

学校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开放合作”“资源优化”四大战略,强化内涵发展,突出优势特色。积极推动学位点建设,2018年学校与延安大学、成都医学院开展联合培养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研究生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现有省级优势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2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3、东北师范大学简介

 巍巍东师,根溯延安。1945年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接见延安大学校院主要领导干部,指示学校向东北迁移,创办“新型的东北大学”。1946年2月东北大学在辽宁本溪建校,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49年7月定址于吉林长春。1950年4月更名为东北师范大学。1996年9月成为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入选国家“985工程”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9月,首批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群星璀璨,人才辈出。学校拥有一批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公木(张松如),作家萧军、吴伯箫,文学史家杨公骥,语言学家孙常叙,历史学家李洵、丁则民、林志纯,教育学家陈元晖,音乐家马可、吕骥,病理学家白希清,数学家张德馨,核物理学家王琳,地理学家丁锡祉,鸟类学家傅桐生,中科院院士生物学家郝水,新中国学校体育创始人之一杨钟秀,大型团体操编导艺术家杨瑞雪、“红色理论家”郑德荣等著名学者,都曾经工作生活在这里。建校70余年来,学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强师报国,求实创造”的东师精神,共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级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包头九中教师陆家羲、感动中国的支边教师冯志远、全国模范教师郭力华、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高夯和窦桂梅、全国十杰教师马宪华等。同时也培养了以著名生态学家郑光美院士、地理学家刘兴土院士、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光电功能材料学家刘益春院士、作家张笑天等为代表的各类人才。东师人“信念坚实、学识扎实、为人朴实、作风踏实”的“四实品格”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