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高考历史类考生282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282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湖南历史类282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湖南高考历史类282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湖南高考历史类282分能上的好大学有(专科批):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民办)、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民办)、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民办)、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公办)、石河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办),一共103所专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湖南高考文史类282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湖南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282分的院校一共有12所。其中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9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12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34887 |
2024 | 四川希望汽车职业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34887 |
2024 | 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34887 |
2023 | 牡丹江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41237 |
2023 |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41237 |
2023 |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41237 |
2022 |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57926 |
2022 |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57926 |
2022 | 武昌职业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专科 | 282/157926 |
在湖南历史类282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2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湖南高考历史类282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湖南高考历史类282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简介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全日制航空类高职院校,在校学生20000余人。学院由泛美教育集团重点投资打造,占地近1000亩,总投资23亿余元。校园建设集“人文、科技、梦幻、经典”于一体,被誉为“童话城堡”,并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学院坚持全员完善的就业服务,与国内外航空公司、民航机场等民航单位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单位超过500+,;毕业生主要就业于飞行、空乘、空保、无人机驾驶、飞机维修、安检、航空物流、贵宾服务、值机等各类民航岗位以及行政管理、高端服务等岗位,平均月薪5000-20000元不等。近年来,学院平均就业率超过96%,国际就业取得新突破,毕业生不断走向世界。
2、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简介
西安高新科技职业学院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备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国家统招普通高校。学院位于西安市国家级西咸新区,占地70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藏书60余万册, 期刊1500余种,数字图书50余万种,大型实验实训集群、工程训练中心、图文中心等国际化标准,与著名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直通的网络云教学辅助及就业系统等最现代科技设施,智慧化产学研一体化校园正引领学院向国际化大学标准迈进。
学院与三星等十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专业设计,通过网络将各企业工程师、企业家、知名学者引入课堂,按照500强企业用人标准,根据市场需求最紧缺的人才即时调整专业设置,实现培养方案调整、名师课堂、虚拟现实、重点企业实习就业一体化培养模式,学院毕业生与同类院校相比就业竞争力突出。
3、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简介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省属普通高等院校,位于省会石家庄市,占地面积近1626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是河北省园林单位、驻石高校“最美校园”,全日制在校生两万余人。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作为现代职业教育践行者,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要求,面向智能制造、互联网+、现代物流管理等现代社会高端产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促进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提升学院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