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高考物理类考生521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21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广东物理类521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广东高考物理类52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广东高考物理类52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山西医科大学(公办)、合肥大学(公办)、五邑大学(公办)、沈阳药科大学(公办)、四川音乐学院(公办),一共591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广东高考理工类521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广东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21分的院校一共有58所。其中公办院校56所,民办院校2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58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 2024 | 山西医科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2651 |
| 2024 | 合肥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1980 |
| 2024 | 五邑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2273 |
| 2023 | 河北医科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2696 |
| 2023 | 山东师范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2445 |
| 2023 | 广东海洋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2197 |
| 2022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0454 |
| 2022 | 长春理工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0047 |
| 2022 | 嘉兴学院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21/110377 |
| 在广东物理类521分可以上的大学(共58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
注:以上广东高考物理类521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广东高考物理类521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山西医科大学简介
山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山西医学传习所,1919年创建于古城并州。1932年改为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1940年更名为山西大学医学专修科。1946年升格为国立山西大学医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步入崭新的发展时期。1953年独立建校,更名为山西医学院。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
学校现有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药学、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技术、儿科学、基础医学、临床药学、卫生检验与检疫。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临床医学(五年制)、临床医学(农村定向免费生)、护理专业为教育部首批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学校设有临床医学(五年制、“5+3”一体化)、预防医学、法医学、口腔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护理学、精神医学、眼视光医学、药学等32个本科专业。
2、山东师范大学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济南。建校70余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沃土,汲取泉城人文灵韵,秉承“尊贤尚功、奋发有为”的校园精神和“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自觉传承创新齐鲁文化,努力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专业齐全、学位体系完备、师资人才充沛、社会声誉优良的综合性高等师范院校。
坚守教师教育特色,建立起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教育学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教育理论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唯一高校。是全省最早承担“国培计划”的高校,入选全国第一批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发展与研究示范基地,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两省一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山东省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联盟。教育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成果显著,获奖总数居省属高校首位。体现教师教育特点和优势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填补山东省空白。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简介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全球经济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683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652人,外国留学生797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生10000多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实施“国际交流合作PRIME”计划,推进国际化高端合作平台构建、国际化科研及社会服务提速、国际化影响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国际化师资队伍优化等五大任务,促进教育国际化卓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