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高考历史类考生443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443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湖北历史类443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湖北高考历史类44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湖北高考历史类44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武汉东湖学院(民办)、吉林外国语大学(民办)、汉口学院(民办)、丽江文化旅游学院(民办)、南昌交通学院(民办),一共92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湖北高考文史类443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湖北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443分的院校一共有10所。其中公办院校2所,民办院校8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9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1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武汉东湖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本科 | 443/41023 |
2024 | 吉林外国语大学 | 民办 | 历史类 | 本科 | 443/41023 |
2024 | 汉口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本科 | 443/41023 |
2023 | 沈阳建筑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本科 | 443/41243 |
2023 | 湖北恩施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本科 | 443/41243 |
2023 | 吉林外国语大学 | 民办 | 历史类 | 本科 | 443/41243 |
2022 | 青岛城市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本科 | 443/46105 |
2022 | 武汉城市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本科 | 443/46105 |
在湖北历史类443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0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湖北高考历史类443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湖北高考历史类443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武汉东湖学院简介
武汉东湖学院前身是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是全国最早设立的四所独立学院之一。2011年经教育部审核批准转设并更名为武汉东湖学院,由田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学校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北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示范点等荣誉。具有深深教育情怀的董事长周宝生是连续两届全国党代表、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企业家,学校创办初期,他就提出“办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并作为办学使命写入学校章程;2019年提出争创“教学、科研全国同类高校一流,党建、日常管理全国高校一流”的战略目标,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十年奋斗铸辉煌,十年崛起谱新篇。武汉东湖学院坚决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加快推进“教学、科研全国同类高校一流,党建、日常管理全国高校一流”建设,奋力开启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
2、湖北恩施学院简介
湖北恩施学院(原湖北民族大学科技学院)坐落在世界硒都、人间仙境、天然氧吧、美丽如画的湖北恩施,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于2003年3月创办,2012年5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转设更名为湖北恩施学院。现面向全国24个省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近1.7万人。
学校曾被授予“全国西部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优秀项目办”“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湖北省高校平安校园先进单位”“湖北省典型就业案例30强”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生在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中多次斩获佳绩,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1000余项;涌现了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尹周,广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刘强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罗港、谭林峰、何鸿飞、艾志博,湖北省“长江学子”柯赖宇、唐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和学子。办学20年来,学校累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5万余名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青岛城市学院简介
青岛城市学院(Qingdao City University,英文简称QCU),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国际化办学为特色,面向城市,服务城市,围绕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城市治理、智慧城市和城市产业发展开展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