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南高考历史类考生334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334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湖南历史类334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湖南高考历史类334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湖南高考历史类334分能上的好大学有(专科批):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公办)、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公办)、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公办)、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办)、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办),一共324所专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湖南高考文史类334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湖南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334分的院校一共有16所。其中公办院校15所,民办院校1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16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13940 |
2024 | 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13940 |
2024 |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13940 |
2023 |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17093 |
2023 |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17093 |
2023 |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17093 |
2022 |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36040 |
2022 |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 民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36040 |
2022 |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历史类 | 专科 | 334/136040 |
在湖南历史类334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6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湖南高考历史类334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湖南高考历史类334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简介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全国首批国家批准成立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柳职人坚守着立德树人的初心,将继续高质量完成国家“双高计划”建设、高水平服务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力争实现办学层次、办学水平、办学质量迈上新台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书写柳职精彩新篇章!
2、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简介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工、管、文、商、艺并举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院校、云南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始建于1952年,长期积淀形成优良的工科办学传统和浓郁的工程文化氛围,工程应用特色鲜明,形成了丰富的优质工科办学资源,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较高,为社会培养了13万余名毕业生,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
办学条件优。学校位于春城昆明,占地1250亩,建筑面积60多万平米,环境优美。全日制在校生2万余人,在编教职工一千余人,教授105名、副教授328名,拥有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4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贴省贴专家、云南省“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等一批优秀教师。教学仪器设备先进,图书资源充足,教学资源丰富,每个专业均建成体系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拥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2个、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13个,实习实训条件处于国内同类院校的领先水平,为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供保障。
3、荆州理工职业学院简介
荆州理工职业学院是全国最早开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21年与荆州教育学院(荆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合并后实行“一校三区”办学。全日制在校学生2万余人,非全日制学生一万五千余人。
学校将始终遵循“厚德、励学、笃行、立业”的校训;弘扬“自强不息、乐道笃行”的理工精神。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并举之路,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加快建设“双高”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