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高考文科考生536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36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四川文科536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四川高考文科536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四川高考文科536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河北大学(公办)、西南科技大学(公办)、浙江外国语学院(公办)、河南师范大学(公办)、武汉纺织大学(公办),一共66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四川高考文史类536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四川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36分的院校一共有31所。其中公办院校31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31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河北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36/16710 |
2024 | 西南科技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36/16710 |
2024 | 浙江外国语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36/16710 |
2023 | 辽宁大学(中外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36/16325 |
2023 | 西南石油大学(南充校区)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36/16325 |
2023 | 安徽师范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一 | 536/16325 |
2022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 | 536/20035 |
2022 | 成都师范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二 | 536/20035 |
2022 | 福建中医药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 | 536/20035 |
在四川文科536分可以上的大学(共31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四川高考文科536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四川高考文科536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河北大学简介
河北大学是教育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河北省重点支持的国家一流大学建设一层次高校。
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本科生28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100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1个、一流本科课程21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国家级“新工科”项目4项、“新文科”项目5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2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学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国延安精神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
2、西南石油大学简介
西南石油大学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2013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入选该工程的100所高校之一。2017年9月,入选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2月,入选国家第二轮“双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现有国家级、部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平台)70个。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2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水合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含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14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中心、实验室等)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含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5个;国土资源部等其他部级平台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含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产学研创新联盟、科普基地、“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等)38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普)研究基地(实验室)4个;与中国石油集团创建全国首个“央企-高校”创新联合体,构建新型产学研用科技创新模式。
3、福建中医药大学简介
福建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两次入选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是福建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福建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有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药重点学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医学、中西医结合2个学科入选福建省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5个学科入选省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临床医学学科、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行列。有2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康复研究中心,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省级大数据研究所,2个省级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闽澳科技合作基地,4个省科协优秀科普教育基地,14个省级各类实验室、基地及中心。我校先后有826项科研成果受到国家和省市等各级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1项。近五年来,学校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共承担科研课题近34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0余项,实现了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