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江高考646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646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浙江646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浙江高考646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浙江高考646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公办)、四川大学(公办)、中南大学(公办)、中国海洋大学(公办)、西南财经大学(公办),一共936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浙江高考646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浙江省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46分的院校一共有7所。其中公办院校7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7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46/14435 |
2024 | 四川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46/14567 |
2024 | 中南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46/14481 |
2023 | 东北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46/15094 |
2023 | 北京交通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46/15109 |
2023 | 北京工业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46/14918 |
2022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公办 | 综合类 | 1段 | 646/10059 |
在浙江646分可以上的大学(共7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浙江高考646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浙江高考646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四川大学简介
岷峨挺秀,锦水含章。巍巍学府,德渥群芳。
四川大学大师云集,名师荟萃。学校教学科研岗共6789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1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9人,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者8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7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22人(2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负责人82人(86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委托)及各类专项项目获得者71人(84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2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3个。
2、中南大学简介
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设有30个二级学院,拥有享“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湘雅口腔医院。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是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法、德、俄等55个国家和地区的26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众多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发起成立及参与大学国际联盟13个。获批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项目3个,孔子学院2所。
3、北京工业大学简介
北京工业大学(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市属重点大学。1981年成为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通过国家“211工程”预审,正式跨入国家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百所大学的行列。学校于2017年正式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2年顺利通过首轮建设评估并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10个学科跻身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前500,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社会科学总论、物理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
学校设置25个院(系、部);开设本科专业72个,研究生专业覆盖34个学科(含1个自设交叉学科),19个专业学位类别;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博士后流动站19个,其中,出站91人、进站91人、在站334人。国家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18个。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产学研中心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级科研基地45个,行业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市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2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