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西高考文科考生463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463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山西文科463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山西高考文科46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山西高考文科463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公办)、山东工商学院(公办)、贵州民族大学(公办)、枣庄学院(公办)、忻州师范学院(公办),一共348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山西高考文史类463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山西省(文史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463分的院校一共有19所。其中公办院校19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19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B) | 公办 | 文科 | 本二B | 463/19940 |
2024 | 山东工商学院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63/19940 |
2024 | 贵州民族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63/19940 |
2023 | 湖北中医药大学 | 公办 | 文科 | 本二A | 463/12820 |
2023 |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B) | 公办 | 文科 | 本二B | 463/12820 |
2023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B) | 公办 | 文科 | 本二B | 463/12820 |
2022 | 宁德师范学院(B) | 公办 | 文科 | 本二B | 463/21400 |
2022 | 平顶山学院(B) | 公办 | 文科 | 本二B | 463/21400 |
2022 | 新乡学院(B) | 公办 | 文科 | 本二B | 463/21400 |
在山西文科463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9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山西高考文科463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山西高考文科463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简介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49年的山东省团校,为党和国家培养青年团干部。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青年政治”办学特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和办学施教、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学院办公室电话:(0531)58997000(0531)58997313
2、山东工商学院简介
山东工商学院始建于1985年,原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校名,2003年更为现名。学校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烟台,依山临海,钟灵毓秀,是一所以经济、管理、信息学科见长,经管法文理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是全国创业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立项建设单位、博士学位授予培育建设单位和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文明校园。
现有招生本科专业58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以及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培育)建设专业(群)、山东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等23个,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B级专业45个。2013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学、控制科学与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会计、电子信息、金融、应用统计、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7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5个学科进入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其中,应用经济学是山东省高水平培育学科,排名进入全国前30%。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3、贵州民族大学简介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占地面积2708亩、校舍面积111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1444人。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6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截至目前已培养2000余名来华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