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高考物理类考生285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285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辽宁物理类285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辽宁高考物理类285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辽宁高考物理类285分能上的好大学有(专科批):沈阳城市建设学院(民办)、吉林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公办)、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民办)、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民办),一共94所专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辽宁高考理工类285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辽宁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285分的院校一共有5所。其中公办院校3所,民办院校2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5所。
|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 2024 |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 民办 | 物理类 | 专科 | 285/141771 |
| 2024 |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 | 民办 | 物理类 | 专科 | 285/141771 |
| 2023 |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物理类 | 专科 | 285/134733 |
| 2023 |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 | 公办 | 物理类 | 专科 | 285/134733 |
| 2022 | 辽源职业技术学院 | 公办 | 物理类 | 专科 | 285/128124 |
| 在辽宁物理类285分可以上的大学(共5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
注:以上辽宁高考物理类285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辽宁高考物理类285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吉林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吉林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地处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州”、“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美誉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邻国家级4A级景区琵岩山风景区,南望两岸稻花香的海兰江。学校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校区内松杉叠翠、环境优雅,教学、生活、服务功能区兼备,拥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先进配套的教学设施。学院现有41个专业,涵盖10个专业大类,主要对接现代服务业,培养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预计2023年底,吉林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入驻龙井市技术人才双创产业园。该项目由龙井市人民政府主导建设,总投资16亿,规划总占地面积61.48公顷,总用地面积27.27公顷,总建筑面积34.668万平方米。这是一座集教育文化、休闲度假、生态居住为一体的生态型、园林型、智能型、文化型特色的城市新区。新校区主要建设食堂、实验楼、办公楼、图书馆、教学楼、专家公寓、留学生公寓体育场设施用房、教工宿舍、实训楼等大建筑18座。同时,还配套建设道路、供热、供水、排水、燃气等基础设施工程。
2、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创新能力培训实验学校”,是教育部全国建材教指委副主任单位、河北省建材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河北省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单位、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教育部支援西部教育顾问院校。近年来,先后荣获河北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河北省优质校建设院校,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团中央第二课堂成绩单试点院校,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院校,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学院秉承“以规模效益固基,以改革创新图强,以质量特色争优”的办学理念,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校风,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为教风,以“刻苦学习、尊师守纪、勤勉博取、文明向上”为学风,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3、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简介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前身为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和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两校均始建于1951年,建校时两校分别为东北水利专科学校和东北林业专科学校。2018年8月,两校合并,组建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办学73年以来,为辽宁及东北地区水利与林业等行业培养了16万余名应用技术人才。
学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以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为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深入开展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科技特派服务为主的12项乡村振兴服务工程,统筹推进校地、校政、校行、校企育人要素和创新资源共享、互动,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行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行业特色转化为专业特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