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生

2025四川高考理科644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更新时间:2025-11-04 09:26:28

2025年四川高考理科考生644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644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四川理科644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四川高考理科644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一、四川高考理科644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四川高考理科644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南京大学(公办)、华东师范大学(公办)、华中科技大学(公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公办),一共366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四川高考理工类644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四川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44分的院校一共有7所。其中公办院校7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7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院校属性科目批次最低分/位次
2024南京大学(中外合作)公办理科本一644/6240
2024华东师范大学公办理科本一644/6240
202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卓越优才计划)公办理科本一644/5866
2023天津大学(医学类专业)公办理科本一644/5866
2023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公办理科本一644/5866
2022厦门大学公办理科本一644/3946
在四川理科644分可以上的大学(共7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注:以上四川高考理科644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四川高考理科644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南京大学简介

南京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历史时期,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南京大学调整出工学、农学、师范等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大原址。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大着力推进实施科研转型提升战略,持续探索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打造“理工医”新高峰;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原创、方法转型、服务国家”等三个向度的创新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2018年成为首批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的20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专业7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

3、厦门大学简介

学校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彰显“海峡、海丝、海洋”办学特色,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设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共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以有组织科研推进有组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设有3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高端智库(培育)1个,教育部集成攻关大平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研究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能源局创新研发中心1个。学校牵头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被纳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方案,成为碳中和领域我国第一个获联合国批准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