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考生

辽宁高考物理类652分能上什么大学2025(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更新时间:2025-05-10 18:52:19

2025年辽宁高考物理类考生652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652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辽宁物理类652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辽宁高考物理类652分能上什么大学(近三年可以报考的院校)

一、辽宁高考物理类652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辽宁高考物理类652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公办)、华东师范大学(公办)、上海财经大学(公办)、中山大学(公办)、上海大学(公办),一共886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辽宁高考理工类652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辽宁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652分的院校一共有4所。其中公办院校4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4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院校属性科目批次最低分/位次
2024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公办物理类本科652/3285
2023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公办物理类本科652/2411
2023上海财经大学公办物理类本科652/2411
2022同济大学公办物理类本科652/1075
在辽宁物理类652分可以上的大学(共4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注:以上辽宁高考物理类652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辽宁高考物理类652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学校的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人文社科科研和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拥有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5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和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0个,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2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广东省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新闻出版署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首都新型高端智库1个、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基地1个、北京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1个、北京教育法治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个,其他省部级重要平台16个。定期出版专业刊物33种。

2、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简介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简称“苏州校区管委会”)在学校党委领导下,统筹负责苏州校区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列入学校管理服务机构序列。苏州校区管委会按照学校党委关于“多校区联动、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布局和苏州校区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代表学校全面统筹负责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中法学院、丝路学院、智慧治理学院等校区内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

3、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的100年,是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100年;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8602人,硕士研究生11477人,博士研究生8434人。另有国际学生4109人。拥有专任教师2815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10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8人(含双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德国、瑞典等国科学院或工程院外籍院士35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4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97人次,“青年长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28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1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