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甘肃考生多少分能上郑州轻工业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郑州轻工业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郑州轻工业大学在甘肃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甘肃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5年甘肃新高考考生要想上郑州轻工业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488分左右(位次10729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427分左右(位次65456名左右)。
1、2024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13分(位次7101),理科为494分(位次35189)。
2、2023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83分(位次8534),理科为422分(位次38971)。
3、2022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在甘肃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477分(位次9573),理科为427分(位次40974)。
注:以上只是甘肃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郑州轻工业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郑州轻工业大学在甘肃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甘肃(文科) | 本科 | 513 | 7101 | 421 |
2023 | 甘肃(文科) | 本二 | 483 | 8534 | 420 |
2022 | 甘肃(文科) | 本二 | 477 | 9573 | 42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甘肃(理科) | 本科 | 494 | 35189 | 370 |
2024 | 甘肃(理科) | 本科 | 504 | 31251 | 370 |
2023 | 甘肃(理科) | 本一 | 461 | 23676 | 433 |
2023 | 甘肃(理科) | 本二 | 422 | 38971 | 337 |
2023 | 甘肃(理科) | 本二 | 429 | 35842 | 337 |
2022 | 甘肃(理科) | 本一 | 452 | 29491 | 442 |
2022 | 甘肃(理科) | 本二 | 427 | 40974 | 345 |
2022 | 甘肃(理科) | 本二 | 436 | 36612 | 34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甘肃高考多少分能上郑州轻工业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郑州轻工业大学简介
郑州轻工业大学创建于1977年,原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隶河南省人民政府。学校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共建高校、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建设高校、河南省国际化特色试点高校。学校牢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精神和“朴实、务实、扎实”的校风,扎根中原大地,发挥优势特色,为国家、地方和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现有科学校区、东风校区和禹州实习实训基地,占地面积2200余亩。有教职工2300余人,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各类中外文纸质图书245万册,电子图书861万册,建有“全国示范数字档案室”,获评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
学科专业特色逐步彰显。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电气装备智能制造、氢能科学与技术3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群,22个省级重点学科。工程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5‰,材料科学、农业科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共建10个博士生联合培养学科方向。共计7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理、文、艺、经、管、法、教、农9个门类。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居全省高校第四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居全省高校第三位;13个本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居全省高校第三位。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河南省首次专业评估中18个专业排名第一,位列河南省高校第二位。
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突破了速冻、肉品、果蔬等产业技术瓶颈,助推河南省从“中原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转变;突破了系列烟用香料的制备关键技术,助推了烟草行业高质量发展。装备智能制造领域,攻克了多电机电气系统协同控制的技术难题,为铸造“大国重器”作出了积极贡献;突破了大型装备关键基础件成型过程中的技术瓶颈,成果应用于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解决了高效车载动力系统集成的重大技术难题,成果应用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客车企业和新能源商用车企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突破了系列精细化学品制造和新能源材料开发的关键技术,成果应用于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企业;开发了新型耐磨合金,为“国家新重机工程”、发动机、轨道交通等提供关键耐磨部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