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四川考生多少分能上电子科技大学?最低需排名位次多少?今年有意报考电子科技大学的考生,请参考赶考生高考志愿智能填报系统查询的:电子科技大学在四川历年招生录取分数线、位次等数据,考生可以自己测一测被录取的概率!
一、2025年四川新高考多少分可以上电子科技大学
2025年四川新高考考生要想上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批:历史类预估需585分左右(位次2776名左右),物理类预估需611分左右(位次19432名左右)。
1、2024年电子科技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88分(位次2509),理科为621分(位次14632)。
2、2023年电子科技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83分(位次2901),理科为607分(位次18885)。
3、2022年电子科技大学在四川本科批最低录取分数线:文科为594分(位次2428),理科为601分(位次17842)。
注:以上只是四川高考最低多少分能进电子科技大学,可选择的专业范围较窄,若是打算报考热门专业,则需要考生更高的成绩分数或者位次排名。
二、电子科技大学在四川各批次录取分数线(近三年)
1、文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文科) | 本一 | 588 | 2509 | 529 |
2023 | 四川(文科) | 本一 | - | - | 527 |
2023 | 四川(文科) | 本一 | - | - | 527 |
2023 | 四川(文科) | 本一 | 583 | 2901 | 527 |
2022 | 四川(文科) | 本一 | - | - | 538 |
2022 | 四川(文科) | 本一 | - | - | 538 |
2022 | 四川(文科) | 本一 | 594 | 2428 | 538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2、理科
年份 | 招生省份 | 录取批次 | 最低分 | 最低位次 | 省控线 |
---|---|---|---|---|---|
2024 | 四川(理科) | 本一 | - | - | 539 |
2024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21 | 14632 | 539 |
2024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48 | 5211 | 539 |
2024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62 | 2456 | 539 |
2023 | 四川(理科) | 本一 | - | - | 520 |
2023 | 四川(理科) | 本一 | - | - | 520 |
2023 | 四川(理科) | 本一 | - | - | 520 |
2023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07 | 18885 | 520 |
2023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45 | 5612 | 520 |
2023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55 | 3522 | 520 |
2022 | 四川(理科) | 本一 | - | - | 515 |
2022 | 四川(理科) | 本一 | - | - | 515 |
2022 | 四川(理科) | 本一 | - | - | 515 |
2022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01 | 17842 | 515 |
2022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34 | 6023 | 515 |
2022 | 四川(理科) | 本一 | 646 | 3598 | 515 |
各专业分数线: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2025年预估分数线只是作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由于影响因素较多,究竟2025年四川高考多少分能上电子科技大学,待2025年高招结束后,以高校发布的信息为准。
三、电子科技大学简介
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
学校已建成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一批国家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等20余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校大力实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战略,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坚持“开放、聚焦、融合、奋斗”的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努力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科技创新格局,不断提升集成攻关和原始创新能力。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创新中心1个,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其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70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3个。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8项、部省级奖励320项。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及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建设,在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设立研究机构,积极服务四川省产业转型升级,助力四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成都市共同建设高校成果转化产业带,携手打造中国“西部硅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