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河北高考物理类考生551分能上什么好的大学?有哪些551分左右可以报考的公办或者民办的本科院校及专科学校?以下为近三年在河北物理类551分录取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
一、河北高考物理类55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哪些?
河北高考物理类551分能上的好大学有(本科批):燕山大学(公办)、天津中医药大学(公办)、河北工业大学(公办)、大连海事大学(公办)、河南大学(公办),一共950所本科批次大学可以上。
更多院校,详见如下汇总名单或查询赶考生AI高考志愿系统,供2025年考生报考参考!
二、河北高考理工类551分能上的大学名单一览表(近三年)
2024-2022年各大学在河北省(理工类)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在551分的院校一共有11所。其中公办院校11所,民办院校0所,本科批次学校招生11所,大专及专科批次学校招生0所。
年份 | 院校 | 属性 | 科目 | 批次 | 最低分/位次 |
---|---|---|---|---|---|
2024 | 燕山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51/55045 |
2024 | 天津中医药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51/55045 |
2023 | 西南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51/47295 |
2023 | 长安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51/47295 |
2023 | 成都理工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51/47295 |
2022 | 厦门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51/39421 |
2022 | 山西大学 | 公办 | 物理类 | 本科 | 551/39421 |
在河北物理类551分可以上的大学(共11所),更多及专业详见:https://www.gankaosheng.com/zhiyuan/ |
注:以上河北高考物理类551分可以上什么大学的院校名单,仅供参考!实际填报,可使用赶考生AI高考志愿填报助手进行模拟推荐稳进的大学,更科学且不浪费分数!
三、河北高考物理类551分能报考的院校简介
1、天津中医药大学简介
天津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2017年,学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2020年,学校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2022年,学校成为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是原国家教委批准的唯一一所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多年来,学校获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省部级科技重大成就奖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科技奖项100余项。聚焦“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要求,实施“优势互补,协同攻关,重点突破,整体提升”发展策略,服务经济社会与产业发展。特别是原创性提出中成药二次开发理论、方法与技术策略,突破中成药二次开发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完成了天津市30余个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研究,成果在全国19个省市近百家中药企业推广应用,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换代,中药大品种集群形成,产生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得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学校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获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组建认定为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参与中日(天津)健康产业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
2、成都理工大学简介
成都理工大学是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其前身是创办于1956年的成都地质勘探学院,是共和国建国初期的三所地质院校之一。1958年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先后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至2000年划转地方。学校2010年成为国土资源部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7成为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9年成为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成为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
成都理工大学现有成都和宜宾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523亩,校舍建筑面积124.3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是读书治学的美好园地。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责任担当、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9169人,其中本科生30389人、研究生8584人。学校设有21个教学学院。另有1所独立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学校先后入选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50强。
3、厦门大学简介
学校发挥“侨、台、特、海”区位优势,彰显“海峡、海丝、海洋”办学特色,先后进入全国重点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学校建有思明校区、漳州校区、翔安校区和马来西亚分校,设有6个学部、34个学院(直属系、直属中心)和17个研究院,形成了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12个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设有36个博士后流动站。2022年,学校入选国家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化学、生物学、海洋科学、生态学、统计学、教育学共6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国新一轮学科评估中,高峰学科、优势学科数量实现倍增,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近3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74%。共有两院院士35人(含双聘18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4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6人,国家级领军人才179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223人次;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2项、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涌现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世家、全国杰出教学奖等一批师德典范。